洪武二十五年,四月。
应天府,紫禁城,皇宫。
淅沥沥的大雨,覆盖着整个皇宫。
阴暗的天空,使得皇宫内所有人心中都充斥着一份压抑。
再加上,满城的缟素,让这份压抑中又带着一份凄凉。
而这份凄凉也在整个东宫,彻底的体现出来。
东宫奉安殿大殿正厅内。
一副灵柩正摆放在大殿中间。
灵柩前,一块灵牌端正的写着几个大字。
‘大明文懿太子之灵位。’
大明开国至今,能被尊称为太子的,只有一人。
那就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
大明帝国第一顺位继承人。
可惜这位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且在诸王中威望十足的太子,于昨夜凌晨过世,年仅三十八岁。
而他的过世,也预示着,大明即将经历一场极大的风暴。
灵柩前,一众宫人们阵阵凄凄哀哀的哭泣声充斥着整个大殿。
为首的一位女子,哭的最是悲凉。
“太子爷,您怎么不带着臣妾一起走呢,您走了臣妾一个人在这世上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臣妾干脆和您一起去好了,黄泉路上,臣妾还能在您身边伺候您啊!”
此人不是别人,而是朱标的太子妃吕氏。
在吕氏身边,还有一个少年也在默默的留着泪水,眼中悲痛之情无以言表,听到女子这番话,少年连忙悲泣着说道:
“娘,您千万不要说傻话,爹没了,您还有我,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啊,如今我们才没了爹,要是您在出个三长两短,您让我们兄妹几个怎么办啊!”
吕氏闻言,哭声更大了,一把抱住少年痛哭不已。
这个少年正是朱标庶长子,朱允炆。
就在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的时候。
一个太监匆匆的走到了母子两身边,附身在吕氏耳边说了一句。
吕氏浑身一震,眼中的;泪水戛然而止,用着不敢置信的目光看向那太监:
“你说什么?他回来了?他怎么敢?你确定没看错?”
太监确定的道:
“奴婢绝对没看错,确定就是三爷。”
“现在三爷正朝着东宫赶来,只怕很快就要到了。”
一边的朱允炆听到‘三爷’的称呼,立刻知道这太监说的是谁了。
在东宫,一般情况下宫人们都尊称朱允炆一声二爷。
因为他排行第二。
而能被东宫宫人们尊称一声三爷的,只有一人。
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朱允熥。
说起自己这个弟弟,朱允炆从内心来说,其实是有些嫉妒的。
不为别的,就因为出身。
朱允炆虽然是长兄却是庶出,母亲吕氏原本只是太子嫔而非太子妃,是后来前任太子妃常氏病逝之后,才好不容易扶正成太子妃的。
而自己这个弟弟却完全不同。
人家是根正苗红的嫡子嫡孙。
母亲是已故开平王常遇春长女,正儿八经被皇爷爷册封的太子妃。
从出生起,背后就有常家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常家的背后是如今如在朝中如日中天的大将军蓝玉。
因为蓝玉的姐姐就是已故开平王常遇春的夫人。
常氏是蓝玉的外甥女。
所以,他这个弟弟又是蓝玉的外甥孙。
可以说,他这个弟弟从一出生起就是人生赢家。
可惜常氏早逝,他的这个弟弟又身在福中不知福,从小就离经叛道被父亲和皇爷爷所厌恶。
两年前更是闯下了滔天大祸,被皇爷爷一怒之下,贬去了福州就藩去了。
当时,这件事可是闹的满城风雨。
现在,他这个弟弟居然还敢回来。
想到这,朱允炆突然似想到了什么,双眼瞪大一副不敢置信的道:
“你是说,我三弟他回京了?正赶来东宫?”
太监肯定的点点头:
“回二爷的话,确实是三爷回来了。”
朱允炆震惊道:
“他疯了,藩王无诏不得回京这是皇爷爷钦定的规矩,他这是要找死吗?”
吕氏眼中却闪过一抹异色,她目光看向朱允炆,轻声道:
“以你三弟的性子,此事只怕你皇爷爷还不知情,你赶紧去拦着你三弟,千万别让他闯入灵堂,万一你皇爷爷等下过来撞见了他,后果不堪设想。”
吕氏的话,让朱允炆有些迟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