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第1章 废物之名 (1/2)

大明建文四年,京都应天府。

自从水军都督陈瑄率领水师投降燕军,这座千年古都,便进入戒严状态。

街道上店铺关门,行人绝迹,往日热闹非凡的秦淮河上,也没了画舫游人。

尤其是入夜之后,全城宵禁,各地都有官兵把守巡逻,气氛凝重、肃杀。

应天内城,皇宫东侧,洪武年间盛极一时的曹国公府,虽然悬挂着敕建曹国公府的牌匾,却已经没了往日的辉煌。

今夜更是分外难熬。

仆从们都知道,自家老爷李景隆在朝堂上被打了,捂着左眼,沉着脸返回,然后就把自己关进书房,晚饭都没吃。

是以,仆从们走路都要踮起脚尖,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一点响声,触怒了书房中的主人。

但响声还是出现了。

书房外守夜的仆从,听见噗通、哗啦的声音,好像是什么东西断了倒了,连忙回头,看向书房。

只见书房灯光一晃,再无响声,又似乎什么都发生过。

仆从不敢进去,也不在意,甚至面露嘲讽、不屑之色,只是转过头去,继续守夜。

建文元年,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征讨燕藩,久攻燕京不克,朱棣率师回援,以8万兵力,在郑村坝大败李景隆。

五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还给燕军留下粮草辎重无数。

朱棣凭此战,获得了对抗朝廷的主动权。

建文二年,李景隆卷土重来,率领六十万大军和燕王朱棣会战白河沟。

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为狂风把帅旗吹断,主帅李景隆扔下大军,仓皇逃跑。

六十万人死伤超十万,朱棣再次获得大批粮草辎重,就此由守转攻,为靖难之役的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两场战役中,李景隆表现出贪功求胜,轻敌冒进,胆小如鼠、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等等缺点。

但凡是个能用在将领身上的贬义成语,基本都能用来形容李景隆。

若事情就此结束,李景隆最多就是个草包将军,无能大废物,朱棣的“物资运输大队长”。

偏偏他还不要脸。

回京之后,朱允炆顾念亲戚情分,没杀李景隆这位大表哥,李景隆来精神了,天天在朝堂上鼓吹燕王不可战胜。

请求朱允炆罢兵求和,跟朱棣谈判。

这就好像足球场上,前锋进了两个乌龙球,然后告诉队友,我没错,咱们本来就赢不了。

男足都比李景隆强。

至此,李景隆名声算是臭到家了,连纸上谈兵的赵括,丢失街亭的马谡都比他强。

整个应天府,整个大明,所有人都骂李景隆废物草包不要脸,连太监都不如。

守着这么一个废物,曹国公府的仆从当然瞧不起,只是碍于身份地位,不敢得罪而已。

书房之中,年过三旬的李景隆,顶着一张帅脸坐在地上,看着房梁上断成两截的白绫,欲哭无泪。

他已经不是李景隆,而是穿越者陈松。

一个当过兵,上过班,大本事没有,安安稳稳过完一生,在睡梦中溘然长逝的现代人。

今日早朝,得知燕军围城,朱允炆彻底慌了,问计方孝孺。

方孝孺没办法,就拿李景隆撒气,吼了一嗓子“此贼误国”,便挥拳打来。

李景隆猝不及防,被打了个乌眼青,头撞在奉天殿的盘龙柱上,陈松就此穿越。

他当时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被打当然想反抗,但是反抗不了。

那场面,有人给方孝孺加油,让他用力,实在不行上脚踹。

有人跟方孝孺一样,冲过来就对李景隆拳打脚踢,嘴里喊着,你个废物,你个臭不脸的。

还有人以劝架的名义,嘴里喊着不要打了,然后死死的按住李景隆,让他无法反抗。

最可气的是,李景隆挨打的时候,朱允炆不劝。

等官员们打累了,打不动了,朱允炆这才说了一句,“金殿之上,公然打架斗殴,成何体统?”

“曹国公,再有下次,朕治你大不敬之罪。”

方孝孺才是挑头闹事的!

李景隆是挨打的!

堂堂皇帝,选择性失明,公然拉偏架,过分了吧!

陈松这才知道,自己特么的穿越成大废物李景隆了!

他不是学历史的,但酷爱看小说,尤其是历史类的,还喜欢把小说情节和真实历史对照,反复看。

因此,对明朝的这段历史并不陌生。

整个早朝,他浑浑噩噩,记忆融合。

他得知今天是建文四年6月6日,更清楚的记得,明天,他,也就是李景隆,将打开金川门,放燕王进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