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被唾骂的盗墓贼
周口市,文物展览中心内……
“各位同学,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全省最大的文化博物馆。
这里曾是一处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没好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历史文物,从而可以体验一堂生动的考古文化课。”
此时在展览中心的大厅内,一支由周口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组成的队伍,在老教授的带领下逐渐朝着展厅走去。
两旁不少的记者,架设着摄像机,跟随拍摄老教授的授课画面。
能够得到如此待遇,自然说明了这位老教授的不同寻常之处。
李教授是当今考古界的权威专家,若非是因为周口大学的考古系本就声名赫赫,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人才,否则几乎不可能请来李教授为大一的新生们,上一堂课。
本堂课将在博物馆内展开,校方的目的也是希望这些新生们,可以有一趟别开生面的体验。
在这里,亲眼观看考古界中重要的文物,并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由于李教授亲自授课,因此权威的媒体紧急开设了直播间,将对于李博士的这堂课进行全程直播。
而此时在直播间内,大量的网友涌入其中,有周口大学的学生,也有各界想要体验一下李博士授课的人士。
直播画面里,是宽敞明亮的大厅,并且随着镜头,李教授带着大一的新生们,朝着就近的展厅走去。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放置在正中间最显眼位置处的展台。
展台中,放置着一个神圣而精致的玉器,名为玉琮。
一时之间,所有学生们的视线均被眼前这晶莹的玉器所吸引。
很难想象,眼前的玉器,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
单是一眼看去,就知道价值不菲,甚至足以连城。
“各位同学们,现在我们所处的展厅,便是课本中提到的良渚文化。
当时考古队发掘出良渚遗址之后,后续的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手铲,不断的揭开了良渚文化的历史面貌。
你们眼前的这个玉器,便是距今5300—4200年周朝左右的产物。”
闻听此言,每一位学生都瞪大了眼睛,其中一位温和如玉的姑娘更是格外的好奇。
她叫张沁,也是周口大学的考古专业的大一新生。
此时她忍不住好奇,朝前走了几步,细细的端详着眼前的这块玉琮。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后继续说道:
“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广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在这里生息,繁衍了一千余年。
在充分汲取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养分后,良渚文化开创了中华五千年的绚丽篇章,也开启了文化初创的时代。”
在李教授娓娓道来的声音中,学生们的眼前仿佛再次浮现了那个处于久远历史之中的时代。
梨耕的稻作农业,分工精细而发达的手工业,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仿佛都如同幻灯片一般,在眼前一一浮现。
不单单是现场的学生,就连直播间内的网友们,似乎也沉浸在这其中……
越来越多的学生好奇的凑了上来,端详着眼前的玉琮。
其余的学生,则是散布在展厅的其他位置,好奇的观瞧着其他出土的文物。
“李教授……”
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所有人的注意力纷纷被集中了过去。
一个稍胖一些的同学,指着一处展台内,破损的文物说道:
“既然这些文物如此贵重,良渚文化也是考古界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存在,为何此处会有如此严重破损的文物?”
李教授看向了他面前的展台,接着便轻轻的叹了口气。
所有人都看到了,展台内,似乎也是一个玉器,不过明显破损严重。
但即使如此,残余部分中也不难看出,若这玉器完好,定然在玉琮之上。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请所有的同学把书翻到第42页。”
所有的同学们纷纷打开了书,张沁也迅速把书翻到了第42页。
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标题:玉殓葬!
而在插图中,则是一个看起来很是恢弘庞大的墓室。
插图中的墓室里,放置着几口棺材,棺材为玉制。
玉棺之中,放着人甬,旁边则是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宝物。
璧,瑗,环,琮,玉镯,玉锥,玉蝉……
在各种各样的名贵宝物中中央,上覆玉甲的人躺在那里,只是一眼便可看出,此人生前定是大富大贵之士。
李教授的声音接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