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第一章 鞑靼大军南下(求鲜花评价!) (1/2)

洪武二十六年,秋!

应天府,皇宫,奉天殿。

朱元璋让太监陈洪将手中的八百里加急递给群臣,淡淡的道:“都看看吧,这是大同总兵刚刚送来的。”

“每年一到秋天,鞑靼就会纵兵南下,夺我疆土,杀我子民!”

“此次孛儿只斤·恩克居然集结了十五万铁骑南下!”

“实在是欺我大明太甚!”

“都讲讲,现在该如何应对?”

这....

下方群臣传阅完后,一个个都欲言又止。

十五万铁骑,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从哪里调兵支援,派谁去领军,后勤又该如何做等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八百里加急,情报从大同府送来也至少得三五天,现在大同府是个什么情况,根本无从得知。

贸然开口,哪怕只说错一个字,都有可能触怒龙颜。

大臣们一个个低着头左顾右盼,心中希望有人能开个头。

“都哑巴了?咱让你们来,是提建议的,不是来当亭柱子的!”

朱元璋那双矍铄的眼睛,狠狠地扫了下方的群臣一眼,吓得他们浑身打颤。

在这位洪武大帝手下当差,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众大臣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最前方。

自从太子朱标病逝后,站在最前方的便是朱允炆和朱允熥两位皇孙。

太子薨逝后,朱允炆在一群儒生的帮助,以及朱元璋的默许下疯狂扩张势力,现如今朝堂之上,至少一半大臣已经隐隐倒向他那边。

而另一皇孙朱允熥则是恰恰相反。

因为从小性格怯懦木讷,向来不受朱元璋喜爱。

不仅如此,因为他这一副不争不抢,人畜无害的表象,别说朝中大臣,就算是他那个亲舅老爷蓝玉,都有些看不上他。

他此时正百无聊赖的站在前方,一副对朝中议事满不在乎的模样。

当然,这不过是表象。

因为此刻的朱允熥并非原来的朱允熥,身体内的灵魂早在一个月前就被替换了。

现在的他可不木讷,这一切不过是他的伪装。

他深谙闷声发大财之道。

更何况,在这位洪武大帝的麾下,无论当官还是皇子皇孙,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字,稳!

像朱允炆这般锋芒毕露,大肆扩张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在朱允熥看来是极为不智的。

要知道,纵观历史,朱元璋对朝堂的把控绝对是巅峰中的存在,为了集中皇权更是滋生出锦衣卫这个令天下官员心悸的机构。

只要朱元璋还活着,朱允炆所谓的势力扩张,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想要皇位?

只有老老实实做出政绩,让朱元璋真正认可一条路可走。

而非朱允炆这般,一门心思钻进扩张势力中。

“皇爷爷,孙儿认为,大同府乃我大明北方门户,绝不容有失。”

“一旦大同府失陷,鞑靼骑兵便能长驱直入,扰我山河,害我百姓!”

朱允炆不屑的扫了一眼旁边的朱允熥,眉毛微挑,就好似在挑衅一般。

“哦?那你的意思是派兵增援?”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看了朱允炆一眼,淡淡的开口。

“皇爷爷圣明,孙儿正是这个意思!”

“那你说说,该从哪里调兵?又派谁领军?”

“皇爷爷,鞑靼十五万大军非同小可,孙儿认为,想要将其攻而破之,需两步。”

“细细说来!”

朱元璋依然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模样。

“第一步,需先拖住鞑靼大军的步伐,将其阻挡在大同府外。”

“大同府守军不过三万,必然是抵挡不住鞑靼大军。”

“但北方有九位麾下拥兵数万的塞王,其中又以代王、谷王和燕王三人的封地距离大同府最近,可让三位塞王带兵驰援大同府。”

“不过即便如此,想要击败十五万鞑靼铁骑还稍显勉强,更别提将其围而歼之。”

“所以,必须派京军北上,配合大同府的大军围攻鞑靼铁骑。”

“如此,必能攻破敌军,护我江山,给鞑靼一个狠狠的教训!”

朱允炆刚一说完,一边阵营的官员便忙不迭的附和。

“陛下,皇孙此计甚妙!”

“臣附议!”

“...”

朱允熥虽然表面上一副淡然的模样,但心中却是被这群只会趋炎附势的官员给逗笑了。

这也能叫妙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