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第二章 十字街头 (1/2)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这是《野草题词》中所讲。生活至今,陈月感悟到这语言的智慧,它所包罗的万象;生活至今,陈月希望自己能够说出类似的语言,但她不能够,面对伟大,陈月只能是渺小,然而面对渺小,她却更加渺小。

当清晨的太阳升起,今天是个明媚的日子,陈月期望过美好的一天,没有高远的理想,没有远大的目标,她来自平凡并且走向平凡,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期望平凡,平凡而一切和顺——她是一个退休的女人。然而她的心还在,还在真切地感受着世界,犹如生在旷野的草,虽然希望明媚的阳光常常照耀,和煦的风时时吹拂,但也有阴霾,也有冷风,也有荆棘,但顽强的依然是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是二零二二年,陈月居住的城市是个北方的四线城市,说这些是因为她想使自己讲的故事有个时间地点。有一天她坐在十字街头,是个夏天的傍晚,夜市刚刚开了不久,她坐在饭摊上,正要吃饭,这时候她感到身旁有黑影笼罩过来,侧脸一看,一只巨大的狼正趴在饭桌上,它对她露出狰狞的面目,呲着大牙,当陈月正在惊讶与不知所措的时候,它摇摆着尾巴悠然离去,周围的人们似乎根本看不见它,它象一团透明的雾,一团动物形的烟雾,穿过行人,向西方跑去,象电影的慢镜头,行人匆匆,没有谁看见它,它的尾巴象巨大的扫把拖在地上,渐渐地缓缓地消失在远处的人群中。在这繁华的闹市,华灯初上,车水马龙,有一只大野狼,在陈月旁边的位置,你相信是真的吗?陈月是个普通人,只想吃一碗普通的豆花,享受城市夜生活的美好,然而所有的好心情一下子没了。

陈月当时刚从下午的长长的梦中醒来,坐在街头的小桌子旁,凝望街上来往的人们。三十年前陈月来到这里,三十年象一场梦,此时陈月看着街上的人们陌生的面孔,三十年能流走多少似曾相识的面孔?她仿佛不是从下午的梦中醒来,而是沉睡了三十年刚刚刚才醒,三十年,一切象微风掠过,一切都悄悄地更新。这时候,陈月看到了大野狼。

当然这种寓言式的写法读者朋友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熟知的《东郭先生和狼》,古文中的《狼》,而如今坐在十字街头,陈月看到的是一只“大野狼”,“大野狼”,这是童话中的叫法。

这个十字街头往北,是一个大下坡,通往市中心,也通往一条著名的河流:渭河。陈月时常会出去散步,去河边,象陈月这样爱看风景的人,一条大河就有无限风景:长河落日、云卷云舒,岸边有蒹葭苍苍,河滩有花开花落,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瑟瑟冷风,挡不住闲人垂钓;春暖花开,才更是游人穿梭。去河边时,顺坡而下,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回来时,沿坡而上,与行人的河流相逆而行,感觉有彩色的河流从身旁流过,每时每刻都变换着色彩,那是不同的人穿着不同色彩的服装,人们都在时间的河流里流动,有的人在走着走着就消失了……

两年前端午节前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在公园里与小时候的伙伴相遇,在绿树下的小小空地上,有一套石桌石凳,她坐下来,开心地说:“我们一帮人要去那边玩,”她指指小路那头,问陈月去吗?陈月说不去了,你们去玩吧,说完,陈月心里突然一惊,想起伙伴已经离世了。这时候她渐渐地从陈月身边退去、远离,她和她周围的风景一起慢慢远去,越来越远,在远方变成黑白。陈月蓦然惊醒,已是早晨,端午节到了,两年过去,梦境依旧,伤感依旧。

关于“十字街头”,也做过非常清晰的梦,梦境那么清晰,叫陈月不忍忘掉:

陈月走在南方潮湿的街道上,地面是青黑色的石板路,天将黑,黑暗突然间从街道的尽头走来,仿佛一辆墨汁的列车行驶而来,它走过的地方,一片黑暗,灯火与人都不见了,只有黑暗。陈月拼命地往前跑,黑暗就在陈月的身后,像一辆挡不住的列车,陈月的前方,十字街头,灯火通明——有一户人家,陈月走进去问:“这里有地方借住吗?”这家的妈妈笑眯眯地说:“当然啦”。啊,黑暗再也不重要啦,紧接着只看到这里温暖的景象,黑暗不往心里去了,它只在外面。结论:旅行的人,只要在黑暗来临之前找到安稳的店住下,心里就是踏实的。这并不是什么创新的结论,有古语道:未晚先投宿,未雨先绸缪。

梦境是可有可无,似有若无的,不着一物。

陈月是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作为中老年的陈月,虽然也曾经去南方旅游过,但却并不曾亲眼见过这么青黑湿润的小街的路面,它是那么逼真,让陈月觉得奇怪,仿佛自己曾经亲自走过,直到有一天看到电视中的画面,跟陈月梦里的一模一样,才知道自己曾经看了电视的画面脑子里存下了这一幕,那个梦中在黑夜里奔跑的女孩,还很年轻。

陈月不愉快的时候,也想:“我就是那个在黑夜里行走的人,时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愉快的时候就会这么想,“这里就是我的家,我何必要在黑夜里行走呢?”这么有情调,像是作诗,陈月自嘲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