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六年。
应天府,大本堂。
被时人称之为‘宋龙门’的宋濂,
正在为当朝的几位皇子授课。
这几位皇子自然指的是太子朱标,
秦王朱樉、晋王朱惘、
以及燕王朱棣,楚王朱桢。
至于帝国其它几位皇子年龄都还小,
不适合这样深奥的课堂。
现在虽然已出隆冬,却依然春寒料峭,
屋子里除了朱标这个老大兴致勃勃,
聚精会神听着老师宋濂解读儒家经典,《诗经》。
其余皇子都是缩脖藏手,心不在焉。
但这些个帝国皇子们,却不知道外面走廊上,
正站着他们那堪称史上最严厉的父亲。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
已经四十五岁的朱元璋脸上已添了不少皱纹。
但天子威势却与日俱增,如同高山大岳。
不发则已,发则如五岳将崩,让人惶惶惊惧。
突然听到屋子里传出一声清脆的戒尺声,还有自家老二朱樉嘶着冷气的声音。
朱元璋眉头一皱,正要举步进屋,又忽然停下。
朱元璋想起自己当初再三恳求,才把宋濂这位当世名儒请下山,给自己的儿子做老师。
但也做出过承诺,如果这些个兔崽子不好好读书,不要顾及他这个天子的颜面,往死里打。
当然,不打死就行。
所谓严师出高徒,为了帝国的将来,忍一忍吧。
走廊上,朱元璋继续背着手微垂着头,听着动静。
就在这时,一道身穿飞鱼服的身影从远处快步走了过来,轻声说道:
“陛下,吴王殿下回来了。”
朱元璋本来还算平静的脸,突然如风云变幻瞬间添了不少阴霾。
他转过头直直盯着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似乎想确认一下对方刚才说的话。
吴王朱橚!
一个让朱元璋对之感情极其复杂的儿子。
说复杂是因为朱橚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最小的儿子。
也就是嫡幼子。
虽然大明建朝时已经废弃元朝的‘幼子守灶’制。
但受过不少元文化影响的朱元璋,还是把自己称帝前的封号‘吴王’给了这个小儿子。
以及在把其它诸王全部分封到边疆之地委以重任,以屏藩皇室时。
唯独把江南杭州这块富庶之地封给了这个小儿子。
可见对这个小儿子是极其宠爱的。
而朱橚十岁前,也确实听话,让朱元璋感觉很满意。
但一切在六年前变得不同。
从六年前开始,朱橚的性格突然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
不仅不听从朱元璋这个父亲的严令警告,屡屡逃课。
还经常说出一些奇怪的话顶撞朱元璋。
比如建议朱元璋这个父亲废除过于严苛的刑罚,应当按罪合理量刑。
以免让百姓生出一种心理,小罪尚且罚的这么重,为什么不去触犯一些牟利更大的大罪?
还有什么解除海禁,让沿岸百姓富起来,促进蓝色文明发展等等。
甚至。
朱元璋早已经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就已经确立了一些不征之国,只是未颁发行文。
年幼的朱橚却言辞激烈,说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只要大明有余力,就应该以雷霆万钧之势灭掉高丽、倭国等国。
而最让朱元璋愤怒的是,朱橚屡屡逃课的目的,
竟然是为了去半山寺找一个叫道衍的妖僧!
道衍此人,朱元璋是见过的,
虽然是个和尚,但根本六根未净,城府极深。
别人发现不了,他朱元璋能发现不了?
正是因为早已经看穿道衍此人,
朱元璋在道衍与其他通儒僧人进京时,
给其它所有僧人都封了僧官,唯独只给了道衍一件袈裟打发了。
但朱元璋哪想到这妖僧,最后竟成了蛊惑自己儿子走上歧途的罪魁祸首!
朱元璋一怒之下将道衍杖责五十赶出了京师,
但也因为此事和五子朱橚再次结怨。
看着曾经乖巧听话的儿子变的举止怪异仿佛被妖魔附体。
朱元璋心里可想是多么的心痛和焦虑。
为了让这个儿子重新变回原来的样子,朱元璋觉得和风细雨的去规劝已经无用。
一向喜欢以强横手段解决事情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