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第一章:郑和下西洋! (1/2)

第一章:郑和下西洋!

大明。

永乐三年。

应天府。

奉天殿。

金碧辉煌的大殿之内。

文武百官依品级,整整齐齐的分列两侧。

而在大殿最前方。

宽大堂皇的御座之上,当今大明永乐帝朱棣,身着冕服,帝王威严如渊似海,端坐上首,俯视下方的列位臣工,朗声道:

“今我大明正值鼎盛,万民安居,海内生平。”

“应扬我大明国威于万邦。”

“教化四海之蛮夷。”

“故,朕已决定。”

“特命内宫监太监郑和,率我大明船队,西下巡洋!”

朱棣此话一出。8

站立在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各部大臣,皆躬身行礼,齐声高呼:

“吾皇圣明!”

大臣们话音刚落,一位年纪约三十来岁,面容清秀,肤色偏白,但却不失男子气概的宦官,自百官中一步迈出。

不是别人,正是此次下西洋的主要负责人,郑和!

就见郑和万分恭敬,对着朱棣行礼道:

“臣!此下西洋,定不服陛下重托!”

“必将我大明国威,传扬四海!”

“令天下万邦,知我大明鼎盛!令天下万民,知我陛下圣明!”

听到郑和所言,朱棣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上,竟罕见的露出的笑容:

“好!只盼爱卿此行,一帆风顺!”

永乐帝对郑和下西洋一事,极为看重。

然而,朝内的文武百官,却有些开心不起来。

大家望着龙椅之上,笑逐颜开的朱棣,暗地里却是各有心思。

在他们看来,这“下西洋”之举,实在是不太可行。

朱棣虽然是今日才做的决定,不过早在一年前,就曾和他们这些大臣,提及过此事。

当时,九成大臣皆表示反对,提出了“三个不妥”。

其一:皇帝此举,乃是坏了太祖“片板不许入海”的祖训。

其二:此下西洋,打造了几十艘巨型宝船,花费何止百万之巨?动用民力物力,更是无法估量。实为劳民伤财之举。

其三:如今边患未定,北元残余实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经常袭扰边境。不将国事重心,放在北方,反到是下海西洋,实在令人费解。

针对这三点,一年来,无数臣工上表,向朱棣各种劝谏。

可朱棣不知为何,内心无比坚定。

力排众议后。

更是直接下令,命工部开造宝船。

一月前,六十三艘宝船终于全部建造完毕。

又历经一个月的其他准备。

朱棣今日这才下命,着郑和不日启程,带领船队,南下西洋。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成为定局。

大臣们就是想劝,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要是触怒了皇帝,他们可没好果子吃。

再者,几十艘宝船,都打造好了,要是废置不用,那岂不是更大的浪费?

又半个时辰后。

朝会散去。

永乐帝开开心心的起身,回到后宫。

眼见皇帝离去,列位臣工的脸上,无不面露苦色,暗自摇头。

大殿外。

刚刚走出殿门的礼部尚书吕震,眉头紧锁,叹息连连。

身后,礼部侍郎仪智追了上来,面色难看,道:“吕大人,真是不知道,陛下为何一定要执意派人前往西洋啊?”

“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国,四海尽皆蛮夷,距我大明又千里万里,何必向他们宣扬什么国威?”

“倒不如北征蒙古,扫除边患来的实在啊。”

吕震沉默半晌,长叹一声,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正说着,一旁的大将军朱能快速走过。

他面露喜色,看上去非常激动。

见状,吕震不由得有些好奇,急忙出声问道:“成国公,您这是怎么了?”

大家都愁眉苦脸,唯独你眉开眼笑,着实有些奇怪。

听到有人叫自己,这位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当今的成国公、太子太傅朱能,身形一顿,回身笑道:

“原来是吕大人和仪大人。这不,我听说秦王回来了!许久未见,我要去看看他!”

“秦王?!!”乍一听到这两个字,两位老臣登时一怔,眼睛都有些直了。

朱能没有理会两位大人的表情变化,大步一迈,朝着宫外继续走去。

等到朱能离去后,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