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一座桥上响起了侵略者的枪炮声。
随后半壁大好河山陷入敌寇的铁蹄之下。
全民抗战,燃起熊熊抗战烽火。
冀中。
在有着北地西湖之称的白洋淀。
一位和闰土有几分相像的少年,名为张嘎。
他上身敞着白褂,下身黑丝短裤。
一身腱子肉十分惹眼。
现在他正拿着鱼叉,在接天的荷叶和粉色荷花间乘舟而行。
只不过,闰土叉的是猹,他叉的是鱼。
此刻。
张嘎正在哼着足以绕梁三日的旋律:
“火车道就通到只因南哪嗯哎哟”
“鬼子就放大炮啊”
“八陆军就拉大拴”
“瞄了一个准儿”
“哎”
“打死个翻译官呐”
“他两腿一伸就见了西天呐嗯哎哟”
“……”
唱完后,他持鱼叉作红缨枪,在船头耍起了回马枪。
同时不忘观察水下鱼群动向。
“杀!”
“杀杀!”
霎时间一股肃杀气氛扑面而来。
船尾的老汉撑着蒿,心中凛然。
这孩子,好一副英雄儿郎气概!
今后一定是打鬼子的好手!
“你是哪个村的?”
张嘎回头,视线越过肩膀扫射到老汉身上。
“鬼不灵的!”
老汉:“鬼不灵有个张奶奶,你认识吗?”
张嘎头也不回,脸上却洋溢起青春气息十足的灿烂笑容。
“那还用说,没人比我更熟了!”
老汉话匣子打开,不断攀谈:
“她有个孙子,算起来,也该有你这么大了。”
张嘎再回首,笑容意味深长,“没错,跟我一般大。”
老汉:“我上回见他的时候,比刚生的狗崽子大不了多少。”
“亏得老奶奶一口一口地用羊奶喂大呀。”
张嘎却回头垂下眉眼,“哪有那么精贵?”
“不是羊奶,是用小米汤喂大的。”
老汉轻掀草帽,停下手中的蒿,质疑道:
“是你知道还是我知道?那羊还是我牵去的呢……哎,你怎么不说话呀?”
“嘘!”张嘎回头叮嘱一声,“小声点,别惊了鱼。”
话音刚落,他便把鱼叉抛向空中。
倏!
哗啦!
鱼叉垂直落下,溅起三人高的水花。
好家伙,这哪里有半分怕惊了鱼的顾虑?
“哎哟喂!哈哈,小家伙,哪有像你这么叉鱼的呀!肯定叉不中。”
一旁经过的船上,一对拿着渔网的夫妻发出了淳朴友善的笑声。
张嘎却扶住快要倾倒的鱼叉木柄,一脸倔强之色。
“笑什么?”
“我叉鱼六年了,从来没有失过手。”
老汉闻言笑道:“年纪轻轻就说上大话了?”
“这么大动静,都快把船掀翻了,能有鱼?”
张嘎微笑着问道:
“爷爷,我问你。”
“什么鱼熬汤好喝又养人?”
“嘿,咱白洋淀的鲤鱼汤最养人呐。”老汉随口一答,压根不指望有鱼。
然而,张嘎却猛提鱼叉。
鱼叉上,赫然是四条被串成一串的肥美鲤鱼!
张嘎回头,发出得意的笑声。
“嘿嘿嘿嘿……”
众人皆惊。
船尾的老汉满脸不可思议。
另一条船上的夫妻手中的网悄然滑下,垂至船上。
随便一叉就捕到四条鲤鱼?
要是有这本事,那满淀撒网还有什么意义?
农妇既羡慕又惊叹。
“嘿,还真够嘎的!”
“嘎不嘎不是用嘴说的。”
张嘎收起笑容,向持网夫妻俩扔了一条鱼。
“见者有份。”
随后,又向船尾的老汉扔了一条鱼,“老乡谢谢你的鱼叉和船!”
说时迟那时快。
瞬间“施舍”出去两条鱼后,张嘎带着剩下的两条鱼跳进湖里。
扑通!
他这一出跳水身姿矫健,几乎没有水花。
满分!
农妇甚至没有反应过来,“说你胖你还喘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