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春天的一天,丞相王绾对始皇说:“陛下,今六国平定,江山一统,我大秦拥有万里河山,可陛下长期坐镇江山一角,您如能亲自目睹自己广袤而美丽的大地,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乐趣呢!”
始皇说:“是的,今天下已平,战事已息,我很想出去巡游天下。”
王绾说:“国泰民安战事息,又值春暖花开时,此时正是出外巡游的最佳之机。”
于是,秦始皇听从了王绾建议,不久便动身出巡,他率王离、王贲、王绾、赵亥、侯成、赵婴等人,西巡了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而后返回咸阳。这是秦始皇立国后第一次出巡,也是唯一的一次西巡。
次年春,王绾向秦始皇重提出巡之事。始皇说:“去年我西巡之时,见那陇西、北地一带,远不似关中富庶美丽,还不如就在关中一带走走的好。”
王绾说:“西地怎比东土?西地一片高原莽川,有得的是山川的高峻和雄浑,东土则为水乡泽国,有得的却是海滨的娟秀和旖旎,故陛下还是东巡的好。”
始皇说:“我也常闻东地之美,走一遭倒也无妨。”
于是,当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春天,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第一次东巡),他们来到了鲁地的邹峄山。
在邹峄山游山玩水时,王绾对始皇说:“陛下,我们今日到此,天下之人皆闻。可是,百年之后,后人却如何晓得陛下此次壮游呢?”
始皇问:“那,卿的意思?”
王绾说:“唯有勒石刻碑,方能永久纪念。”
始皇欣然同意。于是,他让王绾进行具体安排。
碑石准备好后,王绾向始皇请示刻石内容。始皇说:“集思方能广益,鲁地本为儒乡,与儒家们议议总归才好。”他便在邹峄山与鲁地的儒生们进行商议,刻石歌颂秦朝的功德,并讨论祭祀天地山川的事情。有儒生建议:“天下生有五岳,东岳当为其首。故来鲁若不登泰山,此行等于虚来。况且,泰山并不很高。”他们还说凡来山东的游者,都是要登泰山的,并以此引以为自豪和荣耀。
始皇一听来了兴趣,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朕也是要非登泰山不可了。”于是,他们一行,便登上了泰山。他们在泰山上筑坛,举行了祭天的盛典。祭天完毕,这才缓缓下山。但刚下得一阵,突然间风起云涌,暴雨骤至。因无避雨之处,他们君臣随员全都淋于雨地。幸好,有一棵松树挺立在路边,它枝密叶茂,能遮得一时雨急,众人便让秦始皇在松树下避雨。雨后,秦始皇兴致很高,即赐那棵松树为“五大夫”。
接着,他们来到梁父山祭地,镌刻所立石碑。碑文是:
皇帝登位,创制明法,臣民恭谨。廿又六年,初并天下,无不臣服。亲访边民,登此泰山,遍览东界,随臣思念,伟大业绩,推原事业,敬颂功德。治国之道,付诸实行,诸事得宜,皆有法式。伟大道义,美好光明,垂于后世,顺承勿弃。皇帝自身,英明圣哲,已平天下,不懈于治,早起晚睡,辛勤建设,长远利益,专兴教诲。古训经典,宣传周到,远近皆治,都承圣意。贵贱分明,男女顺礼,慎守职事。明别内外,无不清净,传于后世,教化所及,无究无尽,遵奉遗诏,永遵深诚。
尽管,碑文的内容,不尽有对秦始皇过分的溢美之词。但是,始皇帝当时“不懈于治,早起晚睡,辛勤建设,长远利益,专兴教诲”却也是事实。秦始皇固是一暴君,但却是中华千古无人可比的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始皇一行在泰山刻石留念后,继续沿勃海东行,经过黄县、腄县,攀上成山,登临之罘,他们在之罘又树立石碑,歌颂秦朝的功德,尔后离开。
离开之罘后,他们又向南行得一程,登上了当地十分有名的琅玡山。在这里,他们玩得十分高兴,整整逗留了三个月。始皇眼见得琅玡山一带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但是人烟十分稀少。于是,他立发诏令,让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户三万来琅玡。对于迁居这里的百姓,他让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整整十二年,他又亲自督建,让在琅玡山上建造了琅玡台。又历三月,琅玡台方造成,所有建台的民夫,均因工程所迫,全都苦不堪言。可始皇好大喜功,以为琅玡台的建立,自己功比日月,即又令树立石碑,刻上文字,歌颂秦朝的功德,表明自己得意的心情。碑文是:
二十八年,皇帝创始。端正法度,万事纲纪。人事修明,父子和睦,圣智仁义,宣扬道理。安抚东土,巡视官兵。大事已毕,乃临海滨。皇帝之功,勤劳大事。重农抑末,百姓自富。普天之下,专心一志。统一度量,统一文字。日月年照,舟车所载。都终天命,莫不得意。按时兴事,自有皇帝。整顿异俗,跋山涉水。怜惜百姓,昼夜不懈。除去疑惑,明定法律,都知标准。地方长官,职责分明。各项政务,容易施行,无不明确,皇帝圣明,巡察四方。尊卑贵赋,不越等级。不容奸邪,务求贞固。力求善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