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七年。
晚春。
夕阳西下,片片金光洒落在章台宫。
章台宫大殿,秦始皇和群臣正在议事。
三天后,秦始皇将离开咸阳,开始他的第五次东巡。
帝王出远门,事情千头万绪,从粮草、医药、安全、出行路线、官道修整、地方赏赐、……
夕阳的余晖照进大殿,议事终于要结束了,大臣们却炒作一团。
他们在争论,秦始皇东巡期间,谁来监国。
之前的四次东巡,都是丞相监国,不是左相李斯,就是右相冯去疾,没什么悬念。
但是,这次,大臣们有意请皇子监国。
皇子都长大了,完全可以担负监国的责任。
其实,他们有自己的小九九,帝国一直没有确定太子,这次是个很好的机会,陛下让哪个皇子监国,就暗示了陛下的倾向。
秦始皇扫视群臣,面色平静,他明白大臣们的用意,
一个御史叫道:
“陛下,臣推荐大公子扶苏。大公子为人敦厚,礼贤下士,才华卓著,是监国的不二人选。”
接着就有一群人跟着附和。
一个郎中跳了出来,大声道:
“陛下,臣推荐十八公子。十八公子聪敏过人,长于朝政,最适合监国。”
也有一群大臣站出来支持他。
群臣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大公子扶苏,一派支持十八公子胡亥,其他皇子几乎没人提起。
大臣们吵的不可开交,大殿里乱哄哄的。
蒙毅、赵高都默不作声。
可是大家都知道,大公子扶苏的背后是蒙家,十八公子胡亥的背后是他的老师赵高。
秦始皇看了一眼李斯,
“李卿,你如何看?”
大殿里迅速安静下来,李斯是左丞相,他的话很有分量。
蒙毅、赵高也抬起头,神色凝重地看向李斯。
李斯躬身道:
“老臣请陛下圣裁!”
李斯十分淡定,他才不搀和皇子夺嫡,伺候好陛下才是根本。
蒙毅、赵高都在心中暗骂一声老滑头。
但同时,他们也松了一口气。
秦始皇沉声道:
“朕知道了。”
群臣的心吊了起来,陛下这是有了自己的想法?
~
退朝了。
群臣闹哄哄向大殿外走去。
秦始皇看着群臣的背影,冷哼了一声。
扶苏?
胡亥?
选择监国,首先要排除这两个。
不是他们不好,相反,是他俩太出彩。
扶苏性格敦厚,恭谨有礼,深受老臣们的赞赏;
胡亥聪明机智,熟悉刑律,也有不少大臣支持。
在诸多皇子中,也就这两个孩子有实力争夺太子之位,入主东宫。
可是,两个人也都有一些缺点。
扶苏主张分封、宽恕六国遗族,这些都和秦始皇的主张相左;
胡亥太年轻,还不够稳重。
他们都不是秦始皇理想的太子人选。
并且,让其中一个监国,都会引起群臣的联想,以为这是未来的太子;另一个不会服输,支持他的大臣也必然会有各种小动作。
大臣们明争暗斗,会导致政务荒废,朝局动荡。
自己东巡在外,无人能压制他们,咸阳那就热闹了。
可是,大秦现在经不起折腾。
帝国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百废待兴。
六国余孽余烬未灭,依然拥有一定的力量,是不是跳出来搞事情。
尤其是东南的几个郡,六国余孽尤其猖狂。
北境的匈奴也一直蠢蠢欲动,威胁边关。
如果自己东巡在外,后院却出了乱子,敌人会趁机兴风作浪。
帝国内部必须稳定,大臣要团结一致。
~
群臣散去,大殿安静了。
针,落地可闻。
秦始皇陷入了沉思。
皇子陆续成年,再用大臣监国容易遭受非议。
不用扶苏、胡亥,又该用谁呢?
他将成年的皇子数了一个遍。
二儿子体弱多病,需要静养,不合适;
三儿子喜好读书,醉心学问,已经明确表示不想继位;
四儿子虽然也在盯着太子之位,但是才能不够;
五儿子,风流浪荡,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