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考察西安是否能够做为大明新京后回到应天。
突然病重,经太医院一众太医拼命救治。
最终,朱标撒手人寰,英年早逝。
大明皇太子,崩!
帝,大悲...
后众藩王奉命入京吊丧。
为了家国的安稳,洪武帝强忍悲伤,从众藩王以及皇孙朱允炆之间挑选储君人选。
最终,选择了朱允炆。
......
清晨。
巨大的晨钟声回荡在应天城上空。
午门大开,早已等候多时的群臣鱼贯而入。
踏过五龙内五龙桥,穿过奉天门。
来到了巨大的汉石白玉广场上,静静站立。
不多时。
一道身着绯红色五爪金龙龙袍,头戴双龙翼善冠的身影从奉天殿中龙行虎步走出。
大马金刀坐落于鎏金龙椅上,震慑天下万民的虎眸扫视下方。
正是大明开国皇帝,洪武朱元璋。
扫视了一眼下方的群臣。
哪怕他们此刻脸上表情全都古井无波,但朱元璋却知道他们的内心绝非如此。
今日,是皇孙朱允炆册封太孙的大典之日。
朱允炆,母妃吕氏出身江南文官吕氏一族。
本来只是朱标的庶长子,在他的前面还有嫡长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
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朱允炆是没有资格被立为太孙的。
但他运气很好。
朱雄英八岁夭折,朱允熥又性情柔弱,烂泥扶不上墙。
再加上,原来的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吕氏被扶正。
从名义上来说,朱允炆便成为了最年长的朱标嫡子,拥有了最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权。
朱元璋多方考量之后,选择了他。
历朝历代,开国之君开疆拓土,在马背上浴血拼杀。
而第二代当是守成之君,要能够稳住国家。
朱允炆母族的文官出身便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虽然,朱元璋知道选择了朱允炆之后。
自己的其他儿子,以及一众开国勋贵武将必定心有不满。
可他也只能这么做了。
文官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治理国家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如今大明初立不过二十五年,国家需要安稳,百姓需要太平。
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以及天然受到文官拥戴的朱允炆,做到这些问题不大。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场中位于众藩王之前,那身着储君蟒袍的朱允炆身上。
感受到自己皇祖父的视线看来,朱允炆连忙强忍住内心的喜悦。
尽量的让自己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
但终究还是嫩了一点,逃不过朱元璋老辣的眼力。
不过这也不算是什么事情,年轻人没有定力,属实正常。
只希望,他不会让自己失望吧。
“开始吧。”朱元璋沉声道。
随即,便有一名太监来到十二道御龙石板上端。
摊开早已准备好了的明黄色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天命,御极二十五载,夙兴夜寐,兢兢业业。
自古帝王祭天立极,抚育寰宇,必建立元储,巩固国本。
今,皇太子标英年早逝。
为大明未来计,为天下万民计。
册封皇长孙朱允炆皇太孙,以稳国本。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十三。
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
所有人的目光全都看向了前方那身着储君蟒袍的朱允炆身上。
朱允炆此刻再也难以掩饰脸上的激动。
大步踏上龙道,来到鎏金龙椅前躬身行礼。
低着头颅,双手做捧物状。
朱元璋缓缓起身,从一旁的太监手中接过了东宫之宝。
而后,就要将其放在朱允炆的手中。
在那一刻,拥有了东宫之宝的朱允炆,便确确实实的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太孙,未来帝位不可撼动的第一候选人。
朱允炆激动的身子都在不停的颤抖。
这一天,他等了太久太久。
现在,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
然而就在东宫之宝眼看着要稳稳落在朱允炆手中的瞬间。
一道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