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更迭,无论多伟大的帝王最终也无法阻止岁月无情的将之抛下默然前行,历经八帝的西汉最终迎来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启。
刚更换年号而踌躇满志的汉元帝刘奭却依旧常年病卧未央宫;今夏依旧炎炎,炽热的气温也加重了时任太子刘骜的焦虑,此时他忧心忡忡的赶到其母皇后王政君的寝宫急呼“母后,儿臣该如何是好,如今父皇病重,却依旧不见我们母子,父皇自幼不喜儿臣,早有废除儿臣的念头,如今那山阳王刘康和傅昭仪却常在父皇榻前侍奉!儿臣恐其诱导父皇废除儿臣立定陶王为太子啊!”
“急甚!”皇后王政君皱眉冷呼与此同时屏退左右继而与太子说道“汝乃汉室太子,天命所归,如今汝父皇病重,若崩,汝必将继承汉室之帝位,决不可如此慌张!汝且先回,日夜为陛下祈祷,告慰苍天,以求陛下早日痊愈,以彰孝子人臣之心!”
“喏,儿臣告退。”
随着太子刘骜的离开寂静的后宫留下了王皇后孤寂的身影,王政君虽贵为皇后,但汉元帝刘奭早因其在位太子之时钟爱的姬妾司马良娣不幸早逝,使“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汉元帝刘奭几乎对所有美女都丧失了兴趣,皇后也早已被汉元帝刘奭冷落。她虽叫太子不要慌张,但对太子所说之事其实她的内心一样忧心忡忡,却又一筹莫展。
“哎……来人!”轻叹一声,王皇后叫来一名宫女。
“奴婢在,娘娘有何吩咐。”
“让阳平侯来见我。”
“喏!”
阳平侯乃何人?王凤是也,皇后王政君之兄,太子刘骜长舅,永安二年继父王禁侯位,为卫尉侍中,亦是形成后来“王凤专权,五侯当朝”局面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让“穿越者”王莽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人物,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不多时,这位未来权倾朝野的阳平侯王凤,在宫女的带领下进入了后宫。
“臣阳平侯王凤,问娘娘安,见过娘娘,娘娘长乐无极~!”随着一套标准的问安礼仪,阳平侯王凤出现在皇后王政君面前。
“兄长免安,你们先退下。”在唤起兄长的同时,皇后王政君又再次屏退左右,随着众宫女太监的一声“喏!”后,继续与阳平侯王凤说道:“兄长,如今该如何是好?陛下恐时日无多,但却始终不见本宫与太子殿下,而那山阳王和傅昭仪却一直在陛下身边,兄长也知陛下向来不喜太子,本宫恐陛下听信山阳王和傅昭仪谗言废太子立山阳王啊!”
“娘娘莫急,太子殿下深受先帝喜爱,先帝也时常将太子殿下带在身边教诲,虽皇帝陛下不喜太子,但当今陛下也是仁孝之君,必不会逆先皇之意废太子而立山阳王。”
“兄长所说本宫亦知,但唯恐陛下如今病重,架不住山阳王与那傅昭仪时常在陛下身边蛊惑。”
“臣知太子殿下身边有一人,驸马都尉侍中史丹,此人深受皇帝陛下喜爱,受陛下命护卫太子。在建昭四年时,中山哀王薨,太子殿下前往吊丧。那中山哀王是陛下的幼弟,和太子殿下游学一块长大。陛下望见太子殿下,感伤怀念中山哀王,悲伤不能自止。太子殿下却毫无哀伤。陛下曾对其说:‘哪有人不慈仁而可以供奉宗庙作民父母的!’以表对太子殿下的责备,史丹脱下帽子向汉元帝谢罪说:‘臣的确见陛下哀痛中山王,到了因为感伤而伤身的情况。早上太子准备进见,臣私自嘱咐不要哭泣,以免陛下感伤。罪在臣下,当死。’汉元帝听后,责怪的意思才消失。史丹辅佐朝政,多如此类之事。那史丹为人知足,乐于爱人,貌若放荡不检点,然内心却谨慎周密,想必亦是忠于太子之人,可托其面见陛下,以确保陛下无废太子之念。”
“兄长所言甚是,奈何此时本宫不便见外臣,此事关于太子能否龙登九五,同时亦是我王氏能否兴盛的关键,有劳兄长了。”皇后王政君说道。
“娘娘放心,臣知晓,臣即可前往东宫以觐见太子之名拜会史丹,托付其此事,臣告退!”
说罢,这位阳平侯王凤便赶往东宫,只见太子刘骜已听从皇后王政君之命,在宫内焚香祷告,祈求苍天,一副孝子人臣之姿。不便打扰,于是转身去见了此次来东宫要见之人驸马都尉侍中史丹!
偏殿内,此时只有王凤与史丹二人,两人跪坐于茶几前,王凤为史丹倒上一杯刚泡好的茶水说道:“驸马都尉,吾曾听闻建昭五年时,陛下患病,不亲临政事,留意于音乐,有时置鼙鼓于殿下,陛下自临前栏杆上,下铜丸以投鼓,音合庄严的鼓节奏。后宫及左右懂音律之人无人能作,可山阳王亦能如此,陛下称赞其才艺。汝进言曰:‘凡所谓才艺,敏而好学,温故知新,太子殿下就是这种人。如果从丝竹、鼓鼙之间取人器能,那就是陈惠、李微比匡衡才艺高,可以担任丞相了!’于是陛下不语而笑。”
史丹淡然的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下一口,继而说道:“为人臣子,行忠君之事,太子殿下当得此言,下官亦是如实向陛下进言罢了。”
待史丹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