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五年,初夏。
梁国东南,古城砀县(今河南永城芒山镇)。
烈阳之下,一匹从头至尾黑如乌云的丈高骏马背上,一将持蛇矛,怒目圆睁,犹如排山倒海的刚猛飓风,望定砀山南麓狂奔。
砀山下,通体火红的丈高骏马,驮定九尺大汉仿佛一朵火烧云席卷南下。
那大汉面如重枣,长髯飘洒,虽形容褴褛,一身鹦鹉袍蒙尘,却难掩英雄之气。
“关公张飞古城会?”道旁,正中间土丘之上,草丛中有人低声咦的一声低声轻笑道。
正是关张古城相会!
张飞快马蛇矛,到关公面前,暴喝道:“负义之人,哪里走?!”
战马交错之处,关羽惊道:“翼德,我乃关羽啊!”
张飞一矛刺去,关羽慌忙闪过。
“晓得尔是关羽,今日我非关羽不杀!”张飞怒极,双手握住枪柄便要抢回。
关羽直惊得无言以对,一时踟蹰着不知该如何是好;张飞只是要抢蛇矛,环眼怒睁,牙齿咬的咯咯响,急切间,竟抢不回兵器。
正此时,草丛中有人好笑道:“今日之事,三弟若误伤二哥,玄德公处却看你二人如何解释。”
张飞怒道:“谁在那里?”
关羽忙视之,只见草丛之中,站起一个个头不低,面色白皙,却衣衫褴褛的少年。
那少年不过十余岁,浓眉大眼,阔口重额,背负着一口行囊,身穿一件破烂的长袍。
他缓步走下土丘,在十余丈外拱拱手,摇头笑道:“云长公傲上而不欺下,恃强而不凌弱,信誉最著,恩怨分明,岂肯是背主求荣之人?”
张飞先是一喜,捉着蛇矛撇过脸,哼一声道:“你哪里知道,他投靠曹操得了荣华富贵,早已将我桃园兄弟恩义忘在脑后。”
关羽放开蛇矛,轻叹拱手道:“小先生此话,关某愧不敢当。”
那少年摇着头只是笑,又道:“我听闻,桃源兄弟之中,玄德公仁义播于四海,屡败屡战,不坠青云之志,诚然大丈夫。”
张飞大喜,夸赞不已,道:“你这小,小先生说的极是!”
“云长公忠勇神武,义不负心,”那少年又笑道,“自随玄德公征战天下,破黄巾,虽刀山火海,终究不改义气。”
“那是以前……”张飞只是不信。
那少年道:“又有一个张翼德,嫉恶如仇,千军辟易,虽不免暴躁误事,每每不见容于诸侯,却是个烈火一般的好汉子,不做亏心之事,不怕他瞪眼抡拳。”
关羽大赞:“小先生这‘嫉恶如仇,性如烈火’最是一语中的!”
张飞喝道:“哪个要你来夸赞!”
而后道:“小先生,你可知我大哥消息?”
少年道:“玄德公于河北袁绍处日日思念两位兄弟,若是得知二公在古城,必会千万里也要来见。只不过,若到时候得知翼德将军莽撞下,伤了云长公,却不知将军于玄德公面前,又作何解释?”
张飞张口欲辩。
少年道:“桃园一拜,千古风流,翼德将军岂能不知二哥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何况,放着甘糜二位夫人在此,将军何不迎而拜之,仔细询问?”
话音未落,西南方尘埃四起,有马蹄声如雷传来。隐隐见一面大旗,上写着一个硕大的“曹”字。
一旁大旗上还写着个“蔡”字。
张飞怒喝道:“岂不是与曹操合谋,来要赚我?”
“云长公不必着急,”那少年摆手拦住要去杀来将表达心意的关羽,笑道,“所料不错,必是汝南太守蔡阳。”
“他必是因关某于黄河渡口斩了他的外甥秦琪,特来寻仇!”关羽提刀道,“此既为公务,也是家仇,必杀之方可了结。”
“不忙,”那少年道,“据我所知,蔡阳是故陈留太守张邈部将,兴平二年(195年),曹贼屠雍丘,此人归顺曹贼并出大力,而后在夏侯惇身边,一路升至汝南太守。”
关羽点头肯定:“正是此人!”
“张邈乃兖州士人,于我等非同路人,死之不足为恤。然他麾下本有壮士,如今这些人,都在蔡阳手下。”
“公杀蔡阳不难,然公一人,何能挡住蔡阳麾下上千溃散部曲?一旦有人逃回,夏侯惇报之于曹贼,一旦曹军打来,只怕玄德公南归,亦不可直见二公。”
“何况,方今天下,欲成大事,根本在于兵民。如今古城北乃是夏邑,南边是沛国、临睢,都是曹贼的地盘,招兵买马极难。蔡阳麾下,此来千人,岂不是上好的兵员?若可以张邈之故事说服之,玄德公必得一支劲旅。”
“二公,那可是骑兵!”
这一番话说完,那少年目视张飞道:“将军若不信云长公,可于城头上观战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