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还是要从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说起吧。其实小时候的我,一点都不胖。
到现在我还清楚得记得,在那阳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剪着90年代流行的丸子头,穿着妈妈亲手编织的红色“蝙蝠衫”,站在乡下外祖母家绿油油的稻田边上,像一个中国瓷娃娃般忽闪着漂亮的丹凤眼。
妈妈说我笑起来还有一对可爱的小酒窝,我声音自小带点沙哑,但音质婉转,抑扬顿挫。邻居婶婶用小糖果诱惑我,哄我唱歌,我便憨憨傻傻得站在春风里,唱起了那首《含羞草》——
小小一株含羞草
自开自落自清高
她不是存心骄傲
只为了
只为了
美丽情操
小小一株含羞草
自怜自爱自烦恼
她只愁真情太少
不知道
不知道
青春会老
······
我妈妈是中学英文教师,爸爸是手工鞋匠。和大多数中国普通的工薪家庭一样,我也是在一个不算太富裕但是生活小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我懂事起,爸爸便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先是在“黑吉辽”这样寒冷的北方鞋厂工作,后来只身一人回到离老家稍近的城市魔都上海摆摊修鞋,每日为了家计节衣缩食,仍旧所赚甚微,在上海过着清贫的生活。
因为爸爸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几乎不着家,家里里里外外,都靠妈妈一手打点照料。妈妈虽然是人民教师,但是却没放弃耕种家里分到的农田,一年四季不是站在七尺讲堂上给学生们讲课,就是在农田里照料伺候农作物,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觉得妈妈真是名副其实的“园丁”,不是在浇灌祖国的花朵,就是在开垦田园。
妈妈在我15岁那年,带我去上海看望爸爸,在上海阴暗拥挤的弄堂里,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了爸爸的住处,心里涌出一股莫名的心酸。他租的房间还不如我们乡下的小平房,房间没有墙壁,只是用一层棕黄色的原始隔板隔出来一方潮湿的小天地。
小时候在妈妈的庇护下,虽然出生在农村小镇,家里也没盖楼房,但是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是不稀罕山珍海味的,经常吃得到新鲜的海鲜,加上家里自己有农田,妈妈自己种菜,养鸡养羊,我们吃穿住的条件都很好。
在去上海看望爸爸之前,我从未体验过如此差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也从未体验过打工一族居无定所四处飘荡的艰辛,爸爸当时的职业在如今的社会只能算是最底层的工作,可在他们那个连白米饭都很难吃得上一口的穷苦年代,会做手工皮鞋已经算是一门不错的手艺活了。
爸爸那辈家里弟兄姊妹众多,十几个孩子,从小在饥荒中长大,身为老大的他小学毕业便辍学,帮爷爷奶奶挑起生活重担。
在我记忆里,爸爸一直是个脾气特别温和,性格非常内敛的老实人,个子高高瘦瘦的,妈妈生气发火的时候,爸爸也从不生气,他们总是一个在闹,一个笑。
我偶尔会觉得妈妈过于强势,怕爸爸受到“欺压”,会像个小大人一样,替爸爸主持公道,对妈妈说:“妈妈不要欺负爸爸。爸爸对你这么好,你还欺负他?”
他们两人听到我一个小屁孩说着这样的话,就在那边笑作一团。我从小就觉得爸爸很听妈妈的话,我想那并不是他怕老婆,更多的是出于对妈妈的敬重和爱护。
妈妈善良朴实,吃苦耐劳但个性勇敢坚强,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女强人,同样生长在一贫如洗的乡下人家,却十分热爱学习,虽求学之路异常艰辛,但是她咬牙坚持,硬是上到了高中毕业。
让我从小钦佩到大的一点是,妈妈并没有因为家境贫寒,就此放弃自我学习成长之路,她当了人民教师,但是一开始并不是国家正式编制,她的高中同学纷纷下海经商,只有她毅然决然留在了教师的岗位上。
因为当时县里英文教师紧缺,她便自学成才,报考了成人自修大学,专攻英语。大学毕业后顺利拿到了国家教师的正式编制。
每年寒暑假,别人都忙着欢度节日,唯有她要么一声不吭地拿着书本苦读,要么就是带着一群孩子学习英文。
她对她的学生倾注了满腔热情,将她的青春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每年带出来的学生,在学区成绩排名榜单上都是数一数二,是我们乡镇上众多教师中有名的“拼命三娘”。
我中学时代学习成绩优异,很多人以为作为英文教师的妈妈和班主任一定给了我很多特殊的关照和教育。可事实刚好相反,妈妈太忙了,她把太多的心力放在了她的学生身上,这中间还包括照顾教导我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孩子,唯独没有把时间放在我的身上。
常常眼看着夕阳西下,上小学的我放学回家等妈妈回来,等困了,无处可去,倒在乡下厕所间门前(农村每家每户除了盖正屋,还会在屋舍旁盖个侧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