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火车站人头涌动。
金秋十月,本应微凉的天气,在这1921年的北平却反常的延续着盛夏时节的炎热和烦闷。
金阳炙烤大地,尘土飞扬中,肉眼可见的是因高温而微微让视线有些扭曲的空地。
街道两旁摆出各种摊位,其中最多的还是吃食,颇具北平特色。
为了生活,这些个摊贩们只能强忍着高温,靠着绝对的意志力抵抗瞌睡虫带来的负面效果,努力的叫卖着。
报童穿着满是破洞的布鞋,穿街走巷,“号外号外!”之声,声声入耳。
林长明瞥了眼百无聊赖的女儿一眼,她平时喜静,估摸着在这人声鼎沸的环境之中会有所不适。
林长明眼中含着笑意,忍不住轻抚长须。
其实出来走走也好,成天待在家里,人都会憋出病来。
而且,在英国发生的事情,林长明不可能不知道,虽然,他也挺满意徐志磨的,毕竟算是自己的得意弟子。
但女儿最终绝对离开他,林长明也不会反对。
虽然徐志磨算得上年轻一辈中才情无双的存在了,当然,某个性格恶劣的混小子除外。
不过,以林长明的眼光又如何看不出徐志磨看似多情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绝情呢?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这是徐志磨在给梁起超的回信中提到的。
由此可见,徐志磨当时一定要离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灵魂伴侣已经出现,这个人就是林徽茵。可惜的是,最后他并没有追到林大才女,虽然他们一直是挺好的朋友,虽然林徽茵还因为他爱上了诗歌。林徽茵终究还是在1928年,嫁给了梁思城。
梁思成是梁起超的儿子,按说徐志磨在此后应该避嫌,不再与林徽茵来往,毕竟人言可畏。但两人的友情似乎并没有爱到这些世俗的羁绊,甚至在徐志磨娶了陆晓曼后,两人仍有往来。
1931年春天,林徽茵在香山养病期间,丈夫并不在身边,而徐志磨则经常来找她,给她念诗、鼓励她写诗。因为这事,他们受到不少的质疑,冰芯的那首《我劝你》也被解读为是在劝他们二人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但林徐二人,始终没有回应过,依旧我行我素。将当时的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而另两位当事人,陆晓曼和梁思城,也并没有阻止二人的往来。相信男女之间,其实是有超越爱情之外的纯洁友情,这或许是陆晓曼和梁思城的智慧。
可见啊,他实非良配!
有些人适合做朋友,但不适合长相厮守。这一点从后来徐志磨和陆晓曼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惨淡收场便可见一般了。
在徐志磨死后,张幼仪和陆晓曼献上了挽联,唯有林徽茵什么都没写。或许是太悲痛写不出来,或许是她还没想好用什么身份来写。
直到1936年,林徽茵在《大公报》上的发表了这首《别丢掉》。从这首诗来看,徐志磨死后,林徽茵始终忘不了他,这首诗其实早在1932年就已经写好了,只是她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其实若是看懂了这首诗,也就明白为了为何徐志磨会视林徽茵为灵魂伴侣。林徽茵对徐志磨的怀念,是两位诗人间的心心相惜。她知道对方一直追求着热情的生活,她明白徐志磨内心的那份真。哪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的松林里,他都不会改变初心。
满天的星星如梦似的挂起,隔着山的灯火,天上的那轮明白,无处不诉说着自己的思念,诗意的语言如一场温情的对话。对话的重点是:你仍得相信;而那山谷中的回音,就是对方的回应。
至于他的女儿林徽茵,作为一名父亲,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宝贝女儿有个好归宿。
林徽茵用朦胧绝美的语句,精巧的结构安排,写成了这首哀而不伤的悼亡诗,让我们看到了两位多年好友间的真挚感情。这首诗在柔美和伤感中,充满了力量。他的离去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他留下的文字,则如山谷中的回音一样,给她温暖。
这首现代诗,从遣词上来看,朦胧中不失隽永,字字精准。而从结构上来看,学美术的林徽茵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全诗由“别丢掉”3个字开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