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兴亡史
刘惠恕
第一章:八大王的人生末路
大明天启末,陕西灾荒不断,干旱、虫灾交替,禾苗枯焦,野有饿殍,民不聊生,百姓揭杆而起。时有王嘉胤、王自用占黄龙山称雄。有宜川王左挂、安塞高迎祥、洛川张存孟、延川王和尚、汉南王大梁等,各自割据一方称霸。未久,米脂人李自成聚众加入了高迎祥的暴民队伍。一时陕西全境尽入“贼手”。至崇祯三年(1630年),又有一位叫张献忠的好汉,在家乡陕西定边郝滩乡刘渠村聚十八寨乡民响应王嘉胤暴动,起兵反明,自号“八大王”。
“八大王”小时读过书,后入行伍,在延安府当捕快,因事革职,押送至延绥镇从军。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见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重打一百军棍后除名,从此流落乡间。这一年轻时代的不平经历,使张献忠愤愤不平,心中充满着反明劫富的欲望。
“八大王”“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为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素有“黄虎”之称,很快就显示出指挥才,自立成军。他统率的军队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的最强一营,转战于陕、晋、豫、皖、鄂、川等地,屡立战功。数年后张献忠拥兵数万,率军渡黄河南下,成为当时以高迎祥为盟主的反明十三家军之一。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率军入川,陷夔州,围太平,被重庆女总兵秦良玉追兵击败,退走湖广。
次年,各路农民军被明官军围于河南。十三家农民军首领在荥阳聚会协商,决定分兵出击,打破围剿。会后,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军队在闯王高迎祥的率领下,东进破河南固始和安徽霍丘等州县,逼明中都凤阳。一日晨,张献忠袭破凤阳城,歼明守军两万,杀光富户,分粮于农,又砍光皇陵数十万株松柏,拆除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又名皇觉寺),掘皇帝祖坟。崇祯帝闻知后,穿丧服,跪太庙痛哭三日,撤兵部尚书职,将凤阳巡抚、凤阳巡按御史以及早已革职闲住的五省督师问罪处死。
张献忠克凤阳后,南下克庐州、安庆、和州、滁州,沿长江打下江苏仪征,回师西向,经英山、霍山,同马守应部会师于湖北麻城。又由湖北入河南,进陕西,由商洛打回关中,与高迎祥军在凤翔会合,败明兵部尚书洪承畴军于陕西,斩明将艾万年、曹文诏等,转插河南。张献忠在这一年间转战千里,打破了明军企图在中原围歼农民军的计划。至崇祯九年(1636年)初,巳拥兵十万。
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闯王高迎祥遇俘,被凌迟处死,李自成继“闯王”位,率余部转战于潼关西,张献忠军成为潼关东明军围攻击的主要目标。张献忠率部转战于鄂、豫、皖,复攻入河南,占许州,杀明将左良玉兄。次年三月,在安庆毙明将潘可大。
为扭转败局,明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针对农民军各部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作战的特点,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李自成军在陕西数败,躲入商山。刘国能等在河南归顺朝廷。张献忠进袭南阳,被左良玉军击败负伤,被孙可望力救脱险,带军退隐湖北谷城。
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各路农民军叠相失败。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伪降明兵部尚书熊文灿。 张献忠余兵四万,分四营隐于谷城四郊,另请人给自己讲授《孙子兵法》,以待东山再起。
天不佑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天复大旱,民不聊生。张献忠再起兵于谷城,杀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拆毁城垣,劫库纵囚。罗汝才、马守应部也重新起兵反明,到谷城与张献忠军会师。原隐伏于商雒山中的李自成军,则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
熊文灿得知农民军再起的消息,急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张献忠伏军于房县西猴山,大败明军,俘罗岱,左良玉逃离。崇祯帝闻知实情后,处死兵部尚书熊文灿,将左良玉降三级,要他带罪随军立功。重新起用大学士杨嗣昌为兵部尚书,督师追剿农民军。
杨嗣昌抵襄阳后,仍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督师十万,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并传檄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冲要。张献忠连战失利后,与罗汝才联兵,以“以走制敌”,跳出包围圈,准备率部突入四川。
崇祯十三年(1640年)闰正月,张献忠在枸坪关及太平县的玛瑙山两败于左良玉军,损失惨重。退居兴安归州山中,被左良玉等军包围,处境危险。无奈中,张献忠利用杨嗣昌和左良玉的矛盾,派人携重宝贿左良玉,说:因为我在,你方得朝廷重用,如果我不在,朝中必有人劾你军乱杀无辜,届时你离死也不远了。左良玉闻之,稍开包围圈纵敌,张献忠得以收聚散亡,在山民帮助下,走出兴安,与罗汝才合军,突袭四川巡抚邵捷春防守的新宁(今四川开江)一线。邵捷春军大败,张献忠军得以顺利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