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二
第1章:看似跋扈,实则天坑 (1/3)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秋。

军定山以东,嘉临江畔…

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扒开芦苇从,探头往外小心张望。

他头上绑着条发黑的红头巾,脸庞上挂着几道发黑发紫的污迹,让人不清到底是干涸的血迹还是烂泥。

蓬头垢面的形象让人看不清此人长相,唯独一双乌黑细长的眼眸中,散发着与年龄不符的锐利和冷漠。

他趴在地上,利用草丛的缝隙观察着远处正在四处扫荡的人群。

那里除了近百名利州军的禁军士兵外,还有大量民夫。

这些民夫比禁军士兵更加卖力,几乎不会放过每一个可能的贼人藏身之处。

其中个别人还会一边搜索,一边大喊着让红巾逆贼,出来偿命…

显然驱使民夫们参与搜捕军方目标的,不仅仅是赏银和权势,还有仇恨…

眼见有一队民夫正在笔直地朝藏身处靠近,年轻人料想自己今日恐怕在劫难逃。

刚准备提刀出去拼死几个顽固不化的愚民,却突听远处传来阵阵尖啸声!

随后,数百名头裹红巾的贼人从西面的山林里突然杀出!

“不好!红巾军叛匪杀来了!快逃!”

“救命啊!红巾恶鬼们又活过来了!”

“怎么会!?匪首刘福不是已经被张相公擒杀,只剩一个匪首之子在逃么?”

正在搜捕年轻人的人群,被突然杀出的红巾军吓得四散而逃。

有些人下意识的就往官兵所在的河岸边跑去。

但更多脑子清醒的人,则是宁可跳进情况不明的芦苇荡中,也不敢往官兵的方向奔逃。

果不其然,带队的宋将在看到出现的数百名红巾军后,立刻紧张地下令所有人龟缩组成箭阵,并大声喝令企图逃过来的民夫往两边散开。

眼见呼喊无用,他毫不犹豫的直接下令射杀敢于冲阵之人!

随着跑在最前面的几个倒霉蛋被箭矢无情射杀,其他人才反应过来这些官兵根本不会在意他们的性命,慌忙往两侧逃去…

领头的宋将,这才稍稍松了半口气,然后如临大敌地躲在士兵的身后,观察着前方出现的那群红巾贼兵。

按理来讲,宋军之中的弓弩兵比例高达六七层,最擅长对付缺少甲胄的贼兵才对。

仗着优秀的装备,一百名禁军即便是对付上千名造反的泥腿子也不在话下。

为什么会对眼前这数百红巾贼兵,如此忌惮么?

因为和一般贼兵不同,造反的刘福和最早追随他的红巾军起义军班底,原本同样也属于西军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在贼首刘福都已经死了的情况下,还敢出来和正规军玩命的这数百名悍匪,很大可能来救援他们“少主”的刘福老班底!

属于前西军的一份子,正规军出身。而且还是利州军的同僚。

而利州军,是不久前从沔州边军系统中分离出来的,几乎是整个南宋近百万禁军中,最能打的军队。

这些人的战斗力,和普通的泥腿子反贼有着本质的区别。

加上刘福利用摩尼教教义(该教派已于明朝消亡,不涉及议论现实宗教),对这群人进行了洗脑和武装,使得他们在作战时变得悍不畏死。凭借几千人便搅得巴蜀不得安宁,从北边的利州一路打到了成都府。

最后朝廷急调沔州军名将都统张宣,亲帅边军入川平叛,加上刘福起事仓促导致无法有效约束军队和裹胁的暴民,红巾军到处作孽,根本不得民心。

刘威才得以将刘福快速击败,枭首示众。

那么问题来了,刘福身为宋将,为什么要在只动员了数千人的情况下,选择仓促造反呢?

仅仅因为他是摩尼教教徒,学造反学得脑子瓦特掉了么?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西军,因为受到前任主帅吴曦十年前造反的影响,正在遭遇朝廷持续的清算和打压。

吴曦,是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兄弟的后人。

南宋初期,自失去关中之后,汉中和外五州,也就是蜀口,便成了大金国南侵的主要方向,承受的压力一点都不比江淮防线少。

吴玠兄弟之于西川(南宋定义为巴蜀 蜀口地区)的重要性,完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保全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比之岳飞等中兴四将的功绩犹有过之。

吴阶也是继秦桧等少数人外,少有的几个活着时被册封的异姓王爵的存在。为吴家在西川的地位,奠定了无可取代的根基。

但因为西川和朝廷之间的政治隔阂,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无论是西川政治,还是西军很大程度都游离在以宋廷为核心的军政体系之外(后面会随剧情慢慢详说)。

随着吴曦脑抽般在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