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年对底层百姓来说是个好年份。
庄稼丰收了,告别了大饥荒。
农民从食不果腹,啃树皮吃草根,到人人都能吃上一口饭。
虽说依旧是吃不饱穿不暖。
但相比饥荒年月,有劳动力的成年人,已经拥有足够的温饱能力,不用担心劳而无获。
四九城是种花家政治文化中心。
万丈高楼未建起,家家户户还都住在平房里。
狭窄颠簸的胡同,鱼龙混杂的四合院。
标志着这个时代文化气息。
南锣鼓巷位于东城,以中海为中心。
往里走三公里是故宫,四公里是王府井,再里走是天安门。
在老京城人眼里,首都范围很小。
所谓的四九城,在古时被划分为‘里九外七皇城四’。
东南西北四个内城被称为皇城,里九指的是四个皇城的城门。
四个皇城门在建国后被划分为四个区,也就是以后所说的二环内。
如今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哪怕朝阳、海淀、丰台...这三个有名的区也叫近郊,而再外围的其他地方,则统统称为县。
‘出了城四区,不叫四九城’!
这是当下根深蒂固的观念。
...
南锣鼓巷隶属闹市。
七八岁的小孩们成群结伴,放飞自我在街道上嬉戏玩闹。
这个年纪小孩大多还没脱离婴儿时期的臃肿。
然而经历了大饥荒人人吃不饱的年月,眼下虽孩子裹着不薄的棉质外套,也难掩身上的削瘦菜色。
好在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抖擞,在这为数不多的休息日,大多数人玩的不亦乐乎。
小孩玩闹,大人们则负责搞定过冬的食物。
今天工厂和学校放两天菜假。
所谓的菜假就是职工存储过冬粮食的日子。
正常职工一周要上六天班,只有周日才休息。
在四九城这种人员密集居住的地方,供销社买粮,不是当天排队当天就一定能买到。
虽说年假有七天,可如果买粮全部赶到年头,那供销社不管是人工还是储备,完全跟不上消耗。
所以,一般工厂和企业都会专门给工人开设一个‘菜假’抢粮的日子,以防发生工人屯不够过冬粮食,陷入没食物过冬的窘迫。
抢粮日。
往往一大早,一家老小就会带着积攒的粮票和窝头,去供销社排队。
去早的中午之前就可以买到,而那些晚到或者没有买到粮的,也不气馁,跟供销员打好招呼,明天继续来排。
排上队,买到粮,男同志肩上负责扛着两大袋,女同志扛着一袋。
十四五的半大男孩也能学着父亲扛起一包。
女孩们还承担不起这个份量,大多只能跟在母亲后头帮忙扶着托底,以防栽倒。
别看大包小包的抗,但这些粮食储备还远远不够。
从冬月开始,到腊月底,要经历数次的积累,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过冬的消耗。
六口之家,一个月至少需要一百五六十斤的存储,其中以玉米面、白菜、红薯为主。
饥荒是过去,可经历过了‘低标准,瓜菜代’。
底层人民不再相信任何流言蜚语,工人对囤粮的执念无人能撼动。
家家户户平日里省吃俭用,只为在过冬时能吃上一口热乎饭。
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去想怎么不去挨饿。
想到日思夜想年夜饭,那顿肉陷白面薄皮饺子...小孩鼓气干劲,大人也充满盼头。
......
沙井胡同是南锣鼓巷八个胡同之一。
巷子里很宽,胡同入口却很窄。
往胡同里走,视野才会宽阔起来。
沙井胡同有一个附近最大的四合院。
......
此时。
大四合院前,一行人穿着红星字样的工人,成群扎堆尤为显眼。
领头的叫易忠海,是这个大四合院民主推选的话事人之一。
院里人都管他叫一大爷。
他将两袋粮卸载地上,走向人群询问。
......
“大家回来的都挺早,怎么样,都在供销社买到粮了吧?”
望着手里两小袋粮,一位中年妇女哀声叹气。
“诶呦,甭提了一大爷,白菜比上个星期贵了一分钱,这一分钱,放到前两天都能差出一斤白菜了!”
旁边人抱怨:“有的吃就不错了,打冬月起,这菜以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