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安庆二十一年夏时,天气干燥,入夏来只得过几场小雨,过后月余没有甘霖落地。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农户皆望着自己家里的田地哀叹连连,久旱未雨,恐今年收成凄惨,颗粒无收。更怕的是,官府收粮无粮可交,连一家几口填肚子的口粮也无处可寻。正是,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
这正是姜禾刚十岁这年,多地久久未有雨,各地发生干旱。恰逢时年官府多征徭役,兴建土木,君王昏庸无道,朝堂风气不正,官官相护欺上瞒下。各个州府税收一成加一成,国内早已虚空,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北方边境时常发生小暴乱,官家军队镇压不停。
姜禾一家七口人住在距离平城不远的青山县里,家里经济来源靠分得祖上传下来的财产过活,到姜父这一辈祖产也所剩无几了。盖因祖父姜泰去世早,祖母张氏糊涂度日,更有娘家时不时打秋风,张氏是娘家老大,不忍心弟妹日子过得艰难,便一直接济着娘家那边。所以,姜家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媳妇都过了门,四个姑姑都出了门子后,伯父叔父主张分开住,人口太多,在一起难免生是非家宅不宁。就由祖母做主分了家产,姜父四兄弟各得俩成家产,祖母自己留着俩成与大伯姜家正一块在老宅生活。
姜禾父亲姜汝正和妻子崔氏一起经营着分来的俩间铺子,另有十几亩田地。算不上大富大贵仅仅是够勉强维持家用,家里五个孩子,姜大是长女姜苗,十六岁,及笄后便有媒婆登门说亲。不过这些年大多家境较好的人家会留女儿到十八岁再出嫁。姜苗忧心父母忙起来家里弟妹无人管,亲事一直没有定下来。姜母索性不提,只暗暗继续相看着平城的儿郎们。姜二名姜穗,与大姐只差一岁,今年刚好及笄,姜母正好一遍相看俩个女婿。姜三就是姜禾,十岁,因为前面俩个姐姐懂事,打理家务操持人情来往都包了,所以姜禾从小到大古灵精怪,保持小孩子心性倒是快乐了一整个童年。姜四是长子,姜守成,八岁,已经开蒙了进了私塾,姜禾天天跟着弟弟去蹭课,与私塾先生的女儿要好,便一同坐在最后面听课。姜五,姜二子姜谷成五岁,正是小孩子的时候。
姜禾每日学了什么都会回去跟姐姐弟弟们说一遍。姜禾在平城的十年日子平平淡淡,又欢欢喜喜。姜父喜好交友,却来来往往都是酒肉朋友,姜母抽空缝缝补补,天天喝骂姜父不识人,挥霍家财。姜苗姜穗闲暇之余给绣庄做些绣活,贴补家用,姜禾与姜守成看书写字,姜谷成在他俩旁边也拿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平城位于中原边缘处,离平阳府府城自己驾车得小半个月的距离。之所以对去平阳府日程这么了解,还得多亏姜禾三姑母家的表姐远嫁去了平阳府,三姑母一家也渐渐迁至平阳府,四姑母随四姑父做些买卖也一同去了平阳府,故此,虽然平城是姜家的祖地,却近些年来族人早三三两两去了平阳府谋生,倒是平阳府的亲人朋友比平城的更多了。姑母们除了二姑母还留在平城青山县,其余的都随着夫家去了平阳府。大姑母俩子皆入仕早已到了平阳府为官品级不高但也算是在平阳府站稳了脚跟。二姑母还留在青山县,二姑父前年病逝了。三姑父以前是平城小吏,表姐嫁了平阳府一户官宦之家,随后亲家运作三姑父调任平阳府,虽还是小官,但去了平阳府也算平升了。四姑母姑父是商户,最近刚迁去平阳府,临走还安顿姜家其余人尽快迁至平阳府。想必也是接到今年天下不太安稳的消息了,毕竟商人走南闯北消息更快一点。姜家兄弟四个没一个有出息的,都在吃老本。老二吃喝玩乐更甚,却也因此早早就去了。
姜禾还有个大伯四叔在此,与姜父都是一母同胞,虽然自成亲分家以来几家各过各的因为祖母还在世倒也时常会联络感情。大伯姜家正早年丧妻,后一直没有续娶,无子。二伯姜德正早些年病逝走在了祖父前面,后来祖父死后,二伯母带着钱财改嫁后带着孩子一起去了平阳府。四叔姜文正惧内,一家五口住的里姜禾家不远,偶有来往。
这些年平城官府经常征收劳力干活,或是变着法子问一些富户人家要钱。早在先生课堂上谈论起客商说边城最近常有流民流窜过来,姜禾便回家向姜父姜母提起,姜父姜母不以为意,只是姜禾大了有主见偏要父母屯粮,“父亲,母亲,也不用花钱买多少,只您把去岁几亩麦子的收成让祖母还我们,再买一些别的粮食保证咱家今年的口粮罢了。”
祖母糊涂又爱占便宜,去岁的收成只放进老宅粮仓,便被祖母视为她的财产,几次三番姜母想运回来卖,却都被祖母搪塞过去,竟有不还的意思。祖母跟着四叔一起惧怕四婶,却对四叔三个孩子宠爱有加,四叔分得田产租给他人种植,每年只收些银子,一心经营几个铺子过活。
以往姜禾一家的收成也会被祖母收去一些说是就当姜父孝敬的,转头就都给了姜四叔。去年更是把收成都扣下了,姜禾虽小却也早见识了祖母的做法,碍于孝道,不好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