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六
第1章:进城拜师学艺 (1/2)

安远大岭背农家小书房。

“殷儿,写完了出来吃早餐。今儿个带你去城里逛逛。”

老爸神神秘秘地走进书房,瞅了瞅儿子的字画儿,摸了摸自己的白胡子,开心地点头笑道。

这可是老爸给儿子立下的规矩,每天早晨得写够10张毛笔字,画5张山水画。

儿子每天都乖乖听话,渐渐地养成了写字画画的好习惯。

老爸是附近有名的教书先生,以办私塾、跑家教谋生活。哪家人要办喜事、白事都会找他来主持。好多当官的、做生意的有钱人都爱面子、讲究排场,总得闹腾个十几天,老爸就靠这个赚点红包利是补贴家用,家里的吃穿基本不用愁。

刘殷猜想,肯定是城里哪个有钱人请老爸去操办喜事儿,写书帖、对联啥的。

刘殷小心翼翼地把文房四宝塞进书篮子里。那时候可没啥专门装文房四宝的工具,都是老爸请工匠用竹篾编的篮子。篮子长长的,既能手提也能拴根带子挎在肩上。

刘殷挎着装满文房四宝的篮子跟在老爸身后,踩着通往安远城的石阶小路,来到了正在修建庙宇的工地。那儿一帮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拉锯的、弄斧的、推刨的、锤凿的个个汗流浃背。

“肖先生您好,我们来啦。”

肖先生?这儿明明是一帮工人,老爸咋这么叫呢?

刘殷心里纳闷儿却又不敢多问。肖先生让他们在书案前坐下。

“开始吧!”

肖先生拿出一摞宣纸和一个小本子,让刘殷挑一幅对联用大字写上去。

刘殷赶紧动手,拿出笔墨,挑了一幅七字对,认真地写了起来。这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事儿,因为老爸常常带他去帮人家写对联。

肖先生站在旁边看着刘殷把对联写完,又叮嘱他画一幅山水画。老爸一直站在旁边看着,就怕儿子出错。

总算是完成任务了,山水画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却也挺逼真的。刘殷松了口气揉了揉手,看到老爸紧绷的脸终于松弛了,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下来。

“太棒了!这个小伙子我收下了!”

肖先生摸着刘殷的头赞不绝口。

刘殷惊讶得不得了,心想爸爸要把我卖掉吗?

“快给师父磕头!”老爸接着说。

刘殷一头雾水,一会儿叫先生,一会儿叫师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回家的路上,老爸心情超级好,话也比平时说得多,告诉了这次出门的真实情况。

肖先生大名肖锋,曾经参与过北京故宫的建设,是位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从此声名鹊起,承接了许多官邸、祠堂庙宇的工程。

他手下徒弟、帮工二十多人,就是缺个能写会画的文化人,好几年都找不到这样的人才。工程设计书法绘画是关键,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说不定哪天就力不从心或者生病躺在床上,这活儿就没人能接手了。

肖锋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肖邦已经十六岁了,从小被宠坏了,不想跟爸爸学艺。他知道儿子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没啥指望,只要不惹事就谢天谢地了。

肖锋看了刘殷的字画,觉得这小子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好的功底,简直是最佳人选。他像捡到宝一样,急着把这个人才拉拢过来。第二天就托人传话,让刘殷的父亲选个好日子举行拜师仪式。

这位先生是否显得过于轻率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木匠一般会选择在新春正月初五这一天进行拜师仪式,同时需要邀请街面上有头面的人士担任保人,带领敬拜者前往师傅家中,由保人当面阐明师徒之间的约定,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方可进行拜师酒的典礼,并签署拜师贴。肖师傅由于内心渴望这位弟子跟随自己,因此便无法顾及这些传统规矩了。

刘殷父子二人为拜师礼仪忙碌了数日。他们精心挑选吉日、确定酒楼、拟定名单、撰写请帖,忙得不亦乐乎。

拜师仪式在安远城九龙饭庄隆重举行。九龙饭庄是举办喜宴的首选场所,其宽敞的大厅可容纳十几张餐桌,中间还留有过道。正堂神龛中间供奉着鲁班先师的神位,下方摆放着供品、鲁班尺、墨斗、茶杯、酒碗等。桌前留有一块空地,过道两侧各摆放六张四方餐桌和长条双人板凳。

参加仪式的嘉宾包括官宦人家、名流绅士、技艺高超的工匠、商铺掌柜以及师兄师弟等共计八十余人。

正午一刻,来宾们纷纷到场,行礼作揖,围桌而坐,一边品茗、品尝瓜子、花生,一边畅谈家常。

仪式正式开始,司仪、保人相继入场。刘殷身着崭新的长衫、圆帽,一副书生模样,举止略显羞涩。父亲引领他来到鲁班神龛前,焚香跪拜,祈求先师保佑身体健康、学艺有成。司仪邀请师傅大人至神台右侧太师椅落座,刘殷上前递烟敬茶,行跪拜之礼。宾客们在门口燃放鞭炮,以示祝贺。保人宣读拜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