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少年的热情,14天的准备,16个小时的颠簸,半个月的支教,一生的温暖。
再次回望这段美好的记忆,已经是7年之后了。七年前的故事,还历历在目……
七月的大学校园,蔷薇花烂漫了曲水桥畔,青涩的石榴花,含笑不语。
剪影一·找个会做饭的厨子
晓杉老师告诉我要做面试官的时候,我还在第一食堂吃着拉面,嘴都没来得及擦就悻悻地来到图书馆。破旧的自行车靠在长满郁金香的栅栏上就冲上电梯,向看馆的大叔打了个招呼就直冲八楼。
“晓杉老师,你真的要我也一起面试?我这也是第一次支教啊!”
“你是队长你不面试?也趁机认识认识你的队员们。”
做了这么多年社团活动,拉赞助也好,组织晚会也好,似乎都是在求别人办事,没想到,这次翻身做面试官了。这感觉有些奇妙。
看着面试的名单,长长的一串名字里,小砾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竟然有人姓“银”,而且就是山西的“土著”。那一刻,我还不知道这一位学姐不仅姓氏很富有,而且是一位真正的富家小姐,也是这位学姐,在给山区孩子们寄书时一本一本都写了祝福语,而且画了精美的花边。如果有机会,照片真该发给大家看看。
晓杉老师突然拍拍我的肩膀,努了努嘴:“你这个学姐可是了不得,设院的,大神!”
好嘛!这还没开始,已经有了重重的压力了。设院的大神,支教,无论如何也联系不起来啊。
“你有什么特长?”“你觉得你想从支教中获得什么?”“你为什么参加支教?”“你能吃苦么?”“你会做饭么?”
这是我设计的五个问题。
课程全部都需要队员们自己设置,没有特长,难不成还得教语数外呀!我得知道我的队员是不是机会主义者,是为了体验生活还是真的想要奉献社会,还有就是辅导员白老师早已经给我介绍了当地的生活,做饭得自己,生活劈柴都得自己,我得给团队找个厨子。
小砾姐在面试中说的一句话让我心动了,决定一定要带上这个大神,她说:“队长,大家回来前可以去我家做客,我家离那儿不远,正好我把回家的票改签个终点,就不用给我买票了。”
于是这个支教的团队就临时组建起来了。
队长:我。大二,中文系,荣誉学院学生会主席,双截棍社团团长,负责统筹与安保;
向导:小砾姐。大三,设院大神,负责方言翻译与答应好的招待,性格开朗,颜值担当,美术老师;
厨子:晓晓,大二,商院学霸,名字跟我差一个字,朴实踏实,负责烧火做饭,奥数教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略读兵法,得此想法,后来证明我的策略是对的,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干活!)
教学组:数媒学院臭臭学弟,大一,负责影视鉴赏。臭臭大名黄金宝,人称臭宝,自称臭臭,他后来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他下载的高清动画电影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比我的武术课都成功。后来跟臭臭联系的孩子也最多,看来,人,还是视觉动物啊。
商学院学霸圣僧,大二,大名倪嵊森,杭州人,因发音不准被人取笑为“圣僧”,但他笑而不语,坦然接受。为人正直大方,是我见过的最正气的男生,爱好篮球,有团队精神,高度的协作精神。到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忍不住称赞我的这位好队友。他是我支教团队里最好的助手,我俩谁在一张炕上,常常彻夜长谈。(山区里休息的早,七八点就得睡觉了,对于大学生来说,躺在床上的五六个小时,只有聊天可以打发。)
其他几位队友,也各自认真负责,吹笛子,下围棋,写毛笔字……多么优秀的团队。
我们回来后,老师让我们去做讲座分享。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支教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想,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支教的无力,我们能给他们心里留下些什么吗?真的有用吗?可能最大的收获还是我们自己吧。
剪影二·山区的孩子们
七月份,正是暑假。当时电视上放映《花千骨》,暑期里,孩子们都在熬夜追剧。因为,山区里电话线没有,但是网络竟然全覆盖。忻州市静乐县汾河发源地的大山上,竟然架起了无数的信号塔。
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孩子叫刘涛,三年级,弟弟刘浩然,大班。因为他兄弟俩家里是开商店的,所有的快递接受寄送都从他们家。连个孩子脸上都脏脏的,牙齿都是黄斑,后来才知道,这里缺水,用的都是地下水,电动抽水泵。孩子们基本上不洗脸,从来不刷牙,全村的小孩牙齿都不好。他们喜欢吃零食,几毛钱的糖豆豆是口袋里的常备零食。
暑假里,除了追花千骨,就是白天下河游泳。有一张照片,是我带着一群孩子站在水中大石头上的合照,其实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