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年。
正在漠北草原,身处于中军大帐的朱棣。
接到了,来自于京城,八百里加急的急报。
朱棣人还在外面征战呢!
从朝中竟然有急报来?
以往都是急报,往京城里回送。
没有想到是,此次竟是京城往这里速递。
送急报的还是一个锦衣卫的百户。
百户亲自护送?
不符合常理。
急报到达瀚海已经过了十日
深夜的帐篷内。
朱棣挑亮火堆。
将刚刚送到的急报给裁开。
摊开一看!
顿时神情凝重,眉头紧锁起来。
两鬓斑白的面容上,皆是深深的忧虑。
这是太子监国朱高炽亲自撰写的急报。
信中开篇就提:
“——建文之子朱文奎,乘诡异海上巨舰,扣关渤海,已到天津卫!”
剩下的皆是太子描绘朱文奎的巨舰怪异之处。
浑身铁甲,船坚炮利。
犹如巍巍巨兽,匍匐在渤海之上。
跟郑和的大宝船,丝毫不逊多少。
巨舰现在就坐落天津卫的近海。
所幸未更进一里,登录上岸!
朱棣猛然将手中情报攥作一团。
整个人腾的一下,就站起身来。
朝着帐外大喊:“传旨,召集诸将,大帐议事!”
不到半个时辰。
大明永乐一朝的名将。
全部聚拢到中军大帐。
他们一来就听到陛下下达旨意:
——撤兵!
英国公张辅大为不解,上前急着发问:“陛下,阿鲁台部虽然得知我大明来袭,趁夜逃离瀚海,但是其主力肯定在瀚海以北的赛音山达,他们避而不战,一直在逃,但我军也可逼阿鲁台的附庸诸部,降于我大明,我们收拢其降民——只要断其民,就是毁其兵!”
朱棣一只手死死攥着腰间天子剑剑柄。
望着诸将,眼神深邃,沉声,“建文之子,当年的文奎太子,正在天津卫乘船扣关!”
“什么!!!”
“建文之子?”
“那个四岁小孩!”
“建文帝难道还活着?”
众将大为震惊。
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们都不再敢阻拦圣上撤兵。
纷纷心中大为惊骇!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这已经不是建文帝余党!
直接就是——建文帝本人!
“传令全军,撤兵至大同府和万全都司一线,张辅领精兵随朕先行返回京师!”
“末将听令!”
……
朱棣接到消息,火速返回京师。
天津卫,也早已经是戒备森严。
太子监国朱高炽,皇长孙朱瞻基。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等
携京师三大营。
整个京营守备!
还有山东备倭兵,东南一众卫所兵。
尽数汇聚,距离京师不远的天津卫。
一时间,大明精锐。
只要还在中原的。
可以说是,全在此地!
甚至连朵颜三卫都调集了过来。
他们列阵各部将领的麾下。
将领们又全归太子监国调遣。
天津卫,承宣布政使司府衙内。
传来一声怒吼!
“老二,你糊涂!”
太子朱高炽指着坐在一旁,也是一脸愧疚懊悔的汉王。
那就是气得浑身颤抖!
朱高炽指责着自己这个二弟。
汉王朱高煦被骂,那也是极其的烦躁!
“我怎么知道,他会是建文之子!”
“党争!为了党争,都到了,不顾国家了吗?你呀,早点上报此事,我们也能早做准备。”朱高炽气得甩手,衣袖一挥,背过身去。
原来前段时日,汉王一个在南洋的细作。
化名赵武的书生,就已接触到朱文奎了。
但汉王想给自己大哥使绊子。
所以就未让底下的官员们上报:一支南洋海盗跟倭寇组成的海匪,在东海上被一艘全身铁皮的大船,给全歼在海面,尸骨无存的消息。
而如今在收到那一份,来自于朱文奎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