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以为庸人大概就是我这样了。三十已至,文员工作,三千月薪,碌碌无为,既无经济能力赡养父母,又无精神富足以自足,每日奔波只为生计,限于方寸,止于方寸。如果这样不能被叫做庸人,什么才是呢?
然,现实总会在你觉得生活大抵如此之时,给你上一上教育课。
我有一个姑姑家大哥,年至不惑,虽无世俗眼中的正式工作,一直陪在父母身边,但每每与之聊天,总有一语中的、醍醐灌顶之感。以至于我总觉得,大哥于如今这世间,大抵算是个明白人。
一次偶然闲谈中谈及现今网络发达,信息铺天盖地,但内容无非这几类,求助的、伸张正义的、科普的、赚流量的。赚流量一类就像夏虫语冰,无甚意义,一阵也就消失了。科普的若是无知识错误,用心经营,大抵可坚持。求助的和伸张正义的一类,我却往往看过便罢了。经过编辑的真实能有几两重呢?我没精力、没实力去深入探究真真假假的比重,可也不愿拿此番话题做我辈闲话家常的谈资。因此总觉得自己在庸碌的半生里尚且算“清流”吧。
可哥哥听后,不曾言语,只是略摇了摇头,表示对我的侃侃而谈并不赞许。我不解,便认真求解,无奈下哥哥是这样解释的:无法辨别真伪,判断对错,大多并不是真的无法鉴别,而是麻木已久,心生尘垢,失去为善、为正跳动的灵力,久而久之,装聋作哑的无为就是走向庸人的路了,怎么能是清流呢?
我竟无言以对。但扪心自问,的确许久不曾因助人而欢欣,亦不曾因忽视“无法判别”而悠然自得了。
老子《道德经》里说“无为而治”。此无为非彼无为,我理解有失偏颇。“无为”不是无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顺应真、顺应理而为。不因已私盲从,也不因能力所限不为。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言语之恶尤是。
前些年尚在老家时,老家那边有一习惯,总有商贩沿街送财神的挂纸,以往多是残疾人为求生存批量采货后再单卖售出赚取利润。有一次却遇见一位阿姨,年纪看上去40多岁,四肢健全,推销话术清楚流利。其实,若想帮助,给了些市价的钱即可,若不想买,婉拒即可。但我选择不买还给人“教育”了一顿。商贩怒而口不择言后离去。
事后,我仔细思考终是觉得自己有错。无关其困难真假,只关于我助或是不助。我不钱财金箔相助,也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言语直白“奚落”。我在无法辨别真假的情况,直抒胸臆,虽无伤人意,确有伤人行。
世上人管世间事,庸人非是自扰之。细想来,庸人也罢,清流也罢,来世一遭,但求问心无愧就是。再勇敢一些,再妥帖些,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