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四
“马未都教你吃饺子”? (1/1)

现代化的网络越来越普及了,随着5G时代的降临,网络已经不再是年青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从排斥到接受再到融入然后成为一名网民。然而网络出现的问题也慢慢开始“老龄化”。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网络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是青少年沉迷暴力游戏或是网络色情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随着这些年网络监管力度的加大不少血腥游戏被下架,色情网站被封禁。虽然还有偶尔的毒瘤尚未根除但总是趋向好的方面。最近几年网络最大的危害莫过于“网络造谣”和“网络诈骗”了。这两样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往往是无法估量的。面对这种现象最为一个普通百姓只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积极配合网上治理。

我所说的是部分中老年人面对网络的一种态度。我虽然没有做过具体统计但和很多朋友们聊起来他们的父母都存在这种情况。过度“迷信”个人公众号。宁肯相信骗子也不相信子女。

我知道如果有杠精看到这几句话一定会抬杠说:“我身边的人没这样的”或者“不信你,那是你沟通方法不对”。那么我只能恭喜你们全家都是诸葛亮转世,上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所以你也不用看这篇文章了,请你关闭页面。

下面我将和愿意看接下来文字的朋友分享一下我一点想法和经历。

前些天我家老爷子忽然和我们说起怎样吃饺子,还说这是马未都说的。当时我只是感觉到吃饺子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即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比如西部大多数人吃饺子喜欢加辣椒。东边人喜欢加醋,至于加不加凉菜加什么凉菜那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又不同,即便同样是华北人,我和我一个朋友就不同,我喜欢加点醋里拌上蒜泥在搁点儿香油,蒜泥的调制方法是1份生姜3份蒜,我朋友喜欢什么都不加,用他的话说吃饺子加调料就吃不出饺子味儿了。

不久后有次家庭聚会老爷子有又用马未都的理论去教导别人。让我不由得有点恼火。当然我恼火的不是老爷子而是那个这种无聊文章的小编,写这种文章来博取眼球,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多样性就中华魅力的组成之一,你凭什么高台教化,还“假借名人”来说。于是我网上搜了一下。没想到结果让我更加恼火,原来这个竟然是真的,虽然实际是是“马未都教孙越吃饺子”。但还是那个问题“马未都凭什么教孙越吃饺子”马未都不过是上过一些综艺节目在全国有些名气,而且也算是个学者。然而那又怎样?毕竟他不是圣人也不是编写法律法规的人。而且在公共视野下就有公众效应。

“人是独立的,人也是多样性的,饮食习惯也是如此。连吃个饺子,都煞有介事地整出若干个层次,继而,还推而广之。无他,是因为吃饱了的缘故。”这是我在搜索时看到一篇署名为:“俚言杂谈”的文章最后的结语。我之所以应用是我觉得就事论事写的的是真的好。当然如果我的观点如果完全一致那么我只要转发他的文章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写一篇重复的。我所说的只是从一些爱抬杠的人角度分析一下。

我见到有些爱抬杠还爱倒打一耙的人会说“人家只是说一些人生道理,你非要抬杠”。我就从马先生的道理来分析分析我的一点看法。下面的文章依旧是摘自“俚言杂谈”写的文章“马先生说的吃饺子的四个层次是什么。先把一餐要吃的饺子,分成四份。先白嘴吃一份;再蘸醋吃一份;再蘸酱油吃一份;剩下最后一份,就可以点辣油啦。”;“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是老祖宗的人生哲学。比如恋爱,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总得慢慢来;可是,再怎么说,也不能否定有一见钟情这回事呀?一上来,就轰轰烈烈,也没啥不妥。再说,如果火星撞地球,火花四溅,激情澎湃,那还顾得上别的吗?”

还有人说“这种道理是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首先只要是活人只要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用靠一盘饺子,自己在人世间走一遭就够了。其次真正的人生就是那么单纯或酸或甜或苦或辣吗?孕妇生子分娩时的疼痛和母子平安喜讯不是苦里加着甜。辛苦一生最后看到孩子事业有成不是酸里加着甜吗?

如果向马先生说的那样纯粹,要么苦要么是其他的单一口味的话。当你苦到不行的时候用郭德纲相声里的话“你死不死啊!”人生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味道。吃饺子的方式不过是一种习惯,没有必要去“教”谁谁。

如果非要弄什么人生不如学学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黄蓉给洪七公的那道“玉笛谁家听落梅”的方式。

虽然网上马先生的名片上写着有“学者”这一项,我不知道是谁写上去的,既然马先生没有去辩解,说明他认为自己是个学者。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学者应该有严谨的态度”。如果马先生愿意名副其实希望他可以抱着严谨的态度。比如“马未都教孙越吃饺子”不妨改成“马未都和孙越分享自己如何吃饺子”之类的。

如果只是凭借头发白一点,知名度高一点那么他永远也只是一个“学者”不会成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