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唐铭,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考古人员。我家里的生意正好也和这方面有关,我在学校的老师也是业界有名的考古专家,有他的举荐才使得我一毕业就有了在王教授团队工作的机会。
说到这个王教授,全名王卫国,主持过很多国内重大历史遗迹的考古发掘工作,上百篇轰动国内外的论文也是经他之手发表,弥补了很多所谓的历史空窗期,奠定了王老在华夏考古界泰山北斗般的地位。
王教授带领着他的团队在意探寻那些中国传说中的存在,进而通过这些存在将我国的文明史再往前追溯。
这是一个仅仅有5个人的小团队,而我即将成为团队的第六人。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队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
除了王教授以外,是三男一女。女的叫王蕊,分科的是在生物学领域。看样子年纪应该不到30却也是考古圈小有名气的人了,一副黑框眼镜显得格外的冷静干练。
一个额头上有疤的男人是小队的体力担当,他自己并未提及自己的名字仅仅说了姓秦。当年在盗墓的时候被王教授救了性命,在服完刑之后为王教授所用。
另外两个男的一个叫赵刚一个叫李闯全都是王教授的学生,这些年来一直跟随着王教授左右。前者专长器具和建筑,后者主修语言和地质。
这天下午,赵刚从外面回来,手里拿了一个东西,那是他上午从潘家园收的一个小玩意。它是一尊和田玉小兽,雕刻的无棱无角,十分温润。
我见这物件甚是新奇便上手把玩,这尊玉兽整体身形类似豹子,然而它却长了三条尾巴。
“刚哥,这玉不错啊,但我不太懂这东西单纯感觉上手很舒服。”
赵刚听我对这东西感兴趣于是便和我讲了上午在潘家园发生的事情……
考古团队平时的考古任务并不是那么的繁重,更多的时候需要碰,碰运气的碰。比如看看社会新闻,收收乡野故事,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学习,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当然了,去潘家园也是碰的一种。赵刚的专长就在器具上面,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爱好。
就在潘家园门口,一个穿着朴实的老汉逢人就推销自己手上的东西。赵刚打眼儿一看便知道他是一块尚好的和田玉。
这和田玉的品种有很多,大部分都不产自和田,好奇之下赵刚走上前去打算看个仔细。
自古那句便宜没好货的说法就深入人心,加之在潘家园已经上演过多少双簧戏啊。要价八万,一部分人没有给钱是因为怕这玉是假的;一部分是怕这玉的出处有问题,自己吃不下。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也不太会在意门口的小打小闹,这才导致老汉一上午都没出手。
赵刚看着手里的物件,心里暗自感叹。从玉的色泽油性等等判断这块是产自和田县的尚好和田玉。只不过,这玉并不温润,握在手里似乎带走一股凉意。
正如他之前想的,这玉有问题,来历问题。这股凉意不是玉本身温度的原因,而是它刚刚被挖出来不久,身上残留着所谓的地下阴气。
赵刚上下打量了老汉几眼试探的问到:“货我拿了,你是搬砖头还是铲地皮?”
赵刚说的大概意思为“这玉我买了,你是帮人卖货,还是自己收的?”但是这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告诉对方自己是行家,东西是真东西,但这种刚刚出土的东西让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见又有人前来,老汉赶忙热情的介绍着仿佛没有听见赵刚之前的问题:“来看看我这宝贝,这是我家里祖传的玉虎,家中遭逢变故,5万!只要5万就可以拿走。”
赵刚一听也是稍感以外,本来要八万他都会立马掏钱,出处什么的自己完全不用担心。怎么他一转眼又降了3万?
赵刚见老汉自己主动又降了三万,他问的话对方一点反应都没有想来也是一门心思的想卖出去,不像这行里的人,索性一边把玩一边攀谈。
“老伯,听你这口音,不是本地人。老家是哪里的啊?”
“我老家青海的,出来打工的。”
“你这东西是好东西,5万块钱我不想占你便宜,给你10万。走吧和我去银行取钱。”
赵刚在和老汉去银行的路上已经问出了很多的信息。
老汉叫德吉才让,是QH省HBCZ治州下辖县——刚察县的一名藏族人。其实他不是出来打工的,就是为了卖这个玉虎换钱,给他的小儿子治病的。
他的小儿子在几个月前出门放牧,不小心滑了一跤,好巧不巧的倒在了一根树枝上,一下子刺穿了左肺,就差一点就扎进了心脏。
呼吸机已经上了几个月,家里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可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后来恰逢青海湖祭海活动。德吉老汉想着去祈求湖神的保佑便区参加了祭祀活动。
这个玉龙也是在德吉老汉参加青海湖祭海活动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