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第一章 咱回去就要大开杀戒! (1/2)

第一章咱回去就要大开杀戒!

大明洪武十一年秋。

岭南的番禺县还是一如既往的炎热,让人心生烦闷。

距离番禺县城不远的官道上,一列由四五驾马车组成的车队正在缓缓的行驶着。

虽然马车看起来很普通,但是上面的车夫一个个太阳穴隆起。

眼神中精光闪烁,警惕的打量着四周。

这些人一看就是练家子。

显然马车里面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

此刻,车队最中间的马车里两名男子正相对而坐。

两人正是大明帝国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

一个是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大明帝国的未来皇帝、东宫太子朱标。

“父皇,岭南此行路途遥远,您又何必亲自过来一趟。”

朱标脸色关切的说道。

“标儿,咱也算是个马上皇帝了。”

“当年咱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这点路途算什么,当年咱徒步行军可不比这苦多了。”

朱元璋不以为意的回道。

虽然他嘴里说的轻松,但是脸上的难看的神色早就已经暴露了一切。

这个时候的老朱也五十多岁了,放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龄了。

从应天府一路到岭南番禺县,这中间又是马车又是坐船。

千里之遥的路途即便是年轻人也有些吃不消,更何况是已经五十岁的朱元璋。

但是在朱标的面前,朱元璋还是努力的不让自己的疲态被看到。

朱标闻言,微微叹了口气:“父皇,您可别说了。”

“您当年在战场上留下来的暗伤还没好利索呢。”

“您现在可不是当年的义军头子了,您可是大明的皇帝,您更要保重身体了。”

说完,朱标从一边的壶中倒出早就已经温好的热水递了过去。

朱元璋接过了热水,喝下去之后明显脸色有些好转。

“自打咱封海以来,朝野上下总有人在非议。”

“甚至还说咱封海断了沿海百姓们的活路。”

“咱这次就是要来亲自瞧瞧,看看沿海的百姓是不是都还活得好好的。”

“咱要是发现海禁对百姓的生活没有影响,那到时候就别怪咱手辣了。”

朱元璋语气森然。

听到这话的朱标苦笑一声,他知道他这个老父亲的杀心又动了。

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始下令封禁海上通道,撤销市舶司。

而后更是层层加码,直至片板不能下海的严苛政令。

朱元璋的海禁一直以来都有人诟病,朝野内外总是有人明里暗里让朱元璋打开海上通道,恢复海上贸易。

后面更是有人直接说因为朱元璋的海禁,让沿海的百姓们全部都没有饭吃了。

断了海边渔民的活路,这是逼着渔民们去死。

这下朱元璋彻底坐不住了。

说他多疑可以,说他嗜杀他也能忍。

可是说他不给百姓们活路,逼着百姓们去死,朱元璋可忍不了。

毕竟他一向都是勤政爱民的标榜。

他之所以要封海,一是因为海上倭寇盛行经常性的袭扰沿海百姓。

二是因为他要重农抑商,海商们的钱来的太快了。

这些流动的海商们不但会腐蚀朝廷官员,而且还是极其难以控制的不安定分子。

一旦朝中官员和海商们勾结,沿海的百姓们和倭寇、海盗勾连,那他刚建立的大明帝国可能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甚至在朱元璋看来,朝中的那些官员们一个劲的叫嚣着要开海通贸,就是因为他们背后和海商有利益瓜葛。

所以,即便岭南的番禺县路途遥远,他也要亲自走上一遭。

他要亲眼看看,封海之后沿海百姓们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

如果没有受到影响,那他回去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大开杀戒了。

“父皇,咱们来都来了,还是先打探一下真实情况吧。”

说完,朱标挑开了帘布朝着外面看去。

“父皇,你看这官道两旁的庄稼,长势喜人!”

“今年定会是个丰收年。”

朱标出声转移话题,试图宽慰一下朱元璋。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扭头看去。

只见官道两旁的田地尽是金灿灿的一片,低垂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入眼所见,尽皆如此,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停车,咱要下去瞧瞧。”

朱元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