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四
第一章:别枝 (1/2)

嗯,如果按照电视剧里的情节,我和程淮就是标准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大抵是上辈子的缘分吧,我们俩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又同时在一间产房。听我妈说程淮出生的时候竟然比我轻两斤,不哭不闹,像只小猫一样蜷在那里,他父母都以为这孩子有问题。要不是在我好亮的哭声引导下才好了几句,才让他爸妈放心起来。

所以我总是认为,我对他有再造之恩。

我叫宋兮,他叫程淮,俗话说“浮江淮而入海兮”,可我的命数欠佳,与他相对。

我们俩住对门,隔着窄窄的一道过路,他家煮个饺子我都能闻出是什么馅的,每当这时候,我总是赶紧坐在门口剥蒜暗示他。

过了一会儿,程淮就会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香气直扑鼻,门打开半扇,挑着眉:“宋兮兮,剥挺多蒜啊,看来你们家今天也吃饺子,那我就不给你送了。”

“……”

看吧,这就是为什么我命数欠佳,我们就像是生来就是的对手,“环环相克”。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两家近到不能再进,却势同水火。

荣镇原来是贫困的乡镇,镇上有一大片破烂的古建筑,本来是无人问津,可后来古城风兴起,借着这股风又重新整修了一番,一半成了旅游景点,一半投资建设小影视基地。

我们镇的江老师和他的顧峥书馆上了电视背,收到记录片里,以时间,不少人慕名来看书馆,游览古城,荣镇也在那时渐渐热闹起来。

至于为什么势同水火,那是因为我妈和他妈妈都掌握一门独门绝技。要说独门绝技吧,也就那样。偏偏她们两人学的是同一个独门绝技。

那种感觉简直妙不可言,住的近,又学的是同一门独门绝技,难免形成了竞争关系,两个四十来岁的人为了争抢这门手艺整天闹得不可开交,几乎到了没办法心平气和的说句话的程度。

其实也不能怪她们,还是因为人情凉薄,在这里大家都吃够了生活的苦,好不容易等来了转机,谁都想拼了命的去抓住,去抓住这次机会改变人生。

不仅仅是两位妈妈斗智斗勇,我和程淮也参与。

程淮其实也就是学习上有点成就罢了,但在属于我的专业上,也就是做生意的专业上,他是比不过我的。他想出什么招,我就有办法克制。导致他家摊位顾客变少,我家收获更多的青昧。

每到收摊的时候,张阿姨就在门口指桑骂槐,我就假装听不见,捡之前晒得成黄黄的杏干,准备“化干戈为玉帛”,刚开门,却听见她那刺耳的声音飘来:“真是脑子有病,学习别人做事,吃多了那东西正常人也能变傻子。”

“妈,你怎么能这样?”程淮语气有点冲。

那把杏干被我装进衣兜里,我深深吸口气,背了个筐子,目不斜视地打开门走出去。赵阿姨大概没想到我会在这个时候出现,一愣神,也没好意思再往下说。

程淮往我这里走了两步,刚想说句话,但被我“近我者亡”的气场逼退。

“收易拉罐,废旧纸箱子——”我大声的吆喝,声音嘹亮的很,胆小的小黑狗吓得夹着尾巴藏到了路口。不到片刻就有人收拾了点纸箱在门口等着,我娴熟地沉重的钱,还不忘说几句吉利话哄人开心,想拉拢个老主顾。

毕竟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事情要做,那么多忙不完的事情都等着我,我为什么费神去想去难过。

小影视基地彻夜灯火通明,我仿佛嗅到了商机——附近有个小夜市,我也找了个地方摆下摊子,专卖各种古装人偶。这些人偶都是我自己做的,成本低廉,但做的都栩栩如生,颜色也是我精心搭配过的。

十五块钱一个,做多少卖多少,从不压货。

只可惜经力有限,制作过程也很复杂,同时又要精益求精,做不了多少。

收摊前的我是快乐的,因为能赚到钱。收摊后的我是气愤的,因为看见了程淮。

程淮靠着墙边,黑着脸:“宋兮,你就不能好好上学吗,整天只想着赚钱,那不是你现在该走的路。”

他看了我片刻,语气放缓了些:“你要看的远一些。”

街道种满了梧桐树,他旁边就有一树梧桐树,银光透过树叶间隙倾斜在他的肩头,月色温柔,风也和煦。

此美景当头,我不禁有些恍惚。我忽然想起收摊前有一位身穿古代铠甲的男主角来到我的摊子前,大抵是拍戏吧,炎热的天气让那位男主角汗流浃背。

他脱下来看了看我做我的将军人偶,一副挺感兴趣的样子。可是还没等他问价,就从四周涌来一群粉丝,听旁人说他是最近比较有热度的一个男星,在一片慌乱之中,把两个经纪人冲上来护走。

男生剑眉星目,似星星似月亮,好看极了。我却在那一刻忽然想到了程淮。

如果程淮去演戏的话,他肯定是娱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