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位于长安之南,绵延数百里,号为“天下第一福地”。
此地自古以来便是仙佛胜地,历代有无数炼气之士于此修炼,其中自不乏名列仙班、登临果位者。
大唐建国,尊崇道教,终南山更是迎来鼎盛。修仙之士纷纷于此开辟洞府,炼丹服药,导引炼气,颇有上古仙凡混居的气象。
在此道门昌隆之际,佛门寺院难免落寞。数十年下来,寺庙香火渐渐难以为继,以至不少意志不坚的僧人蓄发还俗,转投了道教门庭。
此时佛道两家尚未深度融合,彼此间常有论辩争执。值此道门昌盛之际,难免有俗念未消的道门弟子以势压人,争夺香火。
这一日,正有五名道士火急火燎在山路上奔行,他们无心欣赏沿途幽雅的景色,直向山麓尽头的一座庙宇而去。
这群道士渐渐走远,林中又走出两人,左边是一个戴着面纱的婀娜女子,右边则是个须眉皆白的老僧。
“这几个不是紫云观的道士么?他们怎么会往我的弥勒庙去?”老僧心中不由有些担心,现在形势特殊,可别出什么事才好!
“这几人面色不善,怕是去找茬的。”旁边的女子心生疑惑,这普寂长老是弥勒庙的住持,从来都是一心念佛,行事低调,怎么会招惹这群道士?
“他们八成是冲着我那徒儿去的!”
“哦?莫非就是长老三年前收的那个徒弟?”女子好奇起来,这位普寂长老年近七十,一直孤身修行。谁都以为他一身绝学将会失传,不料他却在三年前破天荒地收了一个徒弟,引得教中人人好奇。
“正是!灯使,我们不如抄近路先赶去弥勒庙……”普寂心知,自己离开弥勒庙才半天,这些道士就找上了门,分明是早有谋算。自己的徒弟没见过这种阵仗,可千万别把事情给闹大了!
“到时长老可莫要急着现身,我正要看看您的徒弟是何等人物!或许宫中吩咐的那件差事,就要着落在他的身上呢!”
老僧答应了一声,随即挑了一条抄近的小路,带着女子往弥勒庙而去。
这弥勒庙看上去有些年头了,黄色的墙壁满是斑驳的苔印,掩映在丛林当中,别有清幽韵味。
这庙的规模很小,过了山门便是庭院,连天王殿都没有。庭院四周遍植绿树,中央有一棵合抱粗的银杏,枝繁叶茂,遮挡了阳光。
穿过庭院便是正殿,殿里也只供奉一尊弥勒佛像,别无其他。
此时正有十几位山民在佛像前燃香礼拜,这些山民大多是附近的住户,男女老少全都有。礼拜完毕后,他们齐聚银杏树下,围着一个年轻僧人,听他讲经说法。
倒不是山民有多深的向佛之心,实在是这年轻和尚平易近人,言语风趣,既不故弄玄虚,也不自抬身份。
这弥勒庙原本只住着一个普寂老和尚,每日诵经祈祷,余事一概不问。因此弥勒庙多年来香火惨淡,少有人光顾。
可自从三年前,老和尚收了一个年轻的徒弟之后,便大不相同了。
这徒弟法号悟明,入门没多久,便与周遭的山民打成一片。
农忙时,他会主动去山民家里帮忙干活,与山民们同吃同住。
闲暇时,他便教孩子们认字读书。所读的科目,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吉祥经》、《善生经》、《百喻经》,乃至《太上感应篇》、《阴鸷文》。
因他所讲经文平易切实,时日一久,竟吸引大人们也来旁听。
“昨天我去长安城里送炭,你们猜怎么着?城门告示上的字,我能认得一半!”一个荷柴樵夫兴奋地向周围众人讲述着,他双手漆黑,满脸都是炭火熏烧的痕迹,但眸子里却是炯炯有神。
“就你认得那几个字也值得夸耀?张老三,你真是越活越回去了!”站在张老三对面的大婶不屑地撇撇嘴,我家保儿认得八百多个字,我有显摆过么?
年轻和尚笑着摇头,再世为人,看到这些山民为些家长里短的事相互揶揄,心里反倒觉得亲切,“李婶,张三叔一大把年纪,能学到这地步也很是难得了!对了,张三叔,那告示上说了些什么?”
张三得了表扬,便好似多卖了几斤炭一样,眉飞色舞地说道:“小师父你还别说,那告示还真有些意思,说是最近咱们大唐皇帝发榜……”
话未说完,忽听山门外一声大叫:“哪个叫悟明的?给我滚出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