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第1章 三下乡摸底 (1/2)

“家里几口人?”

“我和我老公,两口人。”

“你老公在家吗?”

“王书记,可,可以不在家的。”眼前的大姐说话时,含情脉脉,顺手将头发捋到了耳朵后面。

中间还刻意停顿了一下。

王希愣了愣,“不是姐,在就在,不在就不在,我需要真实情况摸底,才好推动工作啊。”

岳州,偏远的青山村。

王希暂代村书记位置。

他才说完。

村委破旧的会议室内,有人忍不住嘿嘿笑了起来,“小王书记,你晚上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嘛?”

“哈哈哈!小王书记,是应该走访走访,才能深入了解。”

“小王书记可是从省城来的,应该有很先进的探索方式,其实,我老公也,也可以……”

“咳咳!”

一位白须老者敲了敲桌子,“都安静些,听小王书记说完!”

正是九月,秋高气爽。

王希是省城科大的学生,今年大四。

所谓三下乡活动,就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是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

国家定了“三下乡”活动,为长期基本政策。

今年科大试点,跟上京城有关部门深度合作,让学生们代理不同职务,深入全国各地不同农村,进行定点帮扶,定点扶贫。

时间半年。

下学期,还得回学校做汇报。

若毕业后,有意留在基层工作,只要公考成绩合格,可直接留任。

这可是国家级重点项目。

目的是培养更多愿意服务于基层的专业人士……共同富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王希就是这么来到青山村的。

其实。

王希爷爷本来就是青山村走出去的,后来一家人户口迁了出去,如今算是回归故里。

记得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校长亲自为他们送行,并且信誓旦旦的拍胸脯承诺,“只要是能够帮助到当地农村的事情,不要怕惹事,任何事情有学校和省里帮你们兜底。”

既然是定点帮扶,来到青山村后的第一件事,自然是摸底了。

摸底弄清楚村里的情况,然后才好制定相应的对策。

王希看了看会议室内朴素的人群……今天来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

年轻人太少了!放眼看去……也就一两个。

这才是大多数龙国农村的现状。

王希再一次解释了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乡亲们,我需要先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以及外出务工情况,求学情况等等,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发展家乡产业创造就业机会,以后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再也不用忍受离别之苦!”

正因为是这样的愿景。

今天村里开会,各家各户的代表才来得特别齐。

王希看向刚刚说话的大姐,“姐,现在能好好聊聊,咱家情况了吗?”

“家里确实就我和我老公,不过,我老公最近几年,都在国外打工……”大姐变得严肃了起来,“我们村很多年轻人,都在国外打工,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

会议室内又是一阵骚动。

“是的王书记,有一个老板在非洲开了工厂,正好我们村有人能搭上关系,所以很多人都跟着去非洲打工了。”

“说实话,比以前在长三角打工赚得多,就是回来的时间少了。”

“但是非洲打工危险,经常打仗。”

“我们留在村里的,平日里就靠着种点水稻,红薯,橘子,玉米,挣点钱,维持家用。”

“……”

其实很多情况。

王希来之前,在资料里面已经知道。

之所以让老村长帮忙,召开这次会议,是想着,跟村民们面对面交流,增加信任感。

青山村只是龙国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中的一个……如果不出意外,这一代人老死后,就没有下一代留在这里了。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青山村两代人奋斗的目标,从来不是致富,而是逃离这贫瘠的土地。

村里很多年轻人去了非洲打工,因为那边收入高,消费低……嗯,还有很多人,在那边“留种”。

村里经常闹出些“秘闻”: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东西。

比如谁谁谁家男人夜里出去“电鱼”,走着走着,就消失在某某媳妇家后门,下半夜才带几条泥鳅回来。

这两年。

村里下地耕种的人也少了。

除了劳动力外出这原因,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