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九年,腊月二十九,申时三刻,日偏西,天色将暗。
翰林院的暖房里,所有人早早停下了手里的案牍杂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起了天象。
“今儿个可又是晴天。今年入冬以来,整个北方便没有下过一场雪,明岁蝗灾已成定局,到时候又是饿殍遍野。”
“咱们这些京官都已经好几个月没发俸禄了,更何况百姓?”
“上月西苑大火,万寿宫烧毁,今岁不宁啊!”
“人心惶惶,民间都说老天爷要收人了。说是我大明已历经十帝,从没遭过这样的天谴。”
“慎言!周云逸的血可还没干呢!”
“唉!听说陛下听了周云逸的回话,直接把那根和阗玉杵摔得粉碎。这周云逸当真是胆大包天。”
“陛下明明更信方士,何必问司天监呢?”
暖房里的都是一些六品七品的修撰和编修,年轻气盛,所以言语大胆。
这时,六品修撰高翰文轻咳了一声。
“诸位禁言,莫要妄议朝政。”
在这暖房里,高翰文品级最高,资历最老,所以他一发声,大家都静了下来。
不过大明朝党争暗流涌动,这个小小的翰林院暖房也不能幸免。
七品编修李一言起身,带着三分嘲讽。
“高兄,周云逸说朝廷开支无度,这到底在说谁啊?”
李一言一句话,所有人都看向高翰文。
高翰文是七年前的进士,严世蕃的门生,众人眼中的严党成员。
而李一言是四年前的进士,当时的主考官则是徐阶,自然是清流一派。
暖房里的众人都带着一丝揶揄的笑意,看着高翰文该怎么回答。
高翰文的脸色没有丝毫波动,只是淡淡回应。
“圣旨云:周云逸信口雌黄,哪有什么开支无度?”
暖房里一片寂静,高翰文的回答滴水不漏,还用嘉靖的态度把李一言怼了回去。
高翰文虽然没出过翰林院这个象牙塔,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一两句话就能糊弄过去的。
李一言一击不中,反而落下了口实。高翰文身后立刻站出来几个严党的编修。
“李兄,你这么问是何居心?难道你赞同周云逸的胡言?”
“对!这周云逸在钦天监,他怎么知道这么多的户部开支,是谁透露的?”
“周云逸必有后台,咱们这翰林院里就有他的同党!你说这同党是谁?”
朝中严党占据大多数,翰林院里也是。他们猛然发难,李一言有些招架不住。
李一言看向身后同为清流的几个同伴,结果他们都纷纷低头。
别看人家严党唯利是图,但最起码还算团结。清流号称正义,可却是一盘散沙。
李一言此时突然看向暖房一角,跟着李一言的视线,所有人看向那个正在品茶的隽秀男子。
众人的目光落到洛浩川身上,李一言看到洛浩川仿佛看到了救星,赶紧说道。
“洛兄去年科举的策论可是让徐阁老赞不绝口,而且又写出了‘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样的佳词,还请洛兄解围。”
洛浩川起身,看着眼前一脸微笑的李一言,心中有些不屑。
洛浩川可以清楚听到李一言的心声,可能这就是穿越带来的福利。
八年前,洛浩川穿越到大明朝,成为一个孤儿。要不是有过目不忘和洞悉人心这两个能力,恐怕早就饿死了。
靠着这两个金手指,洛浩川一路科举畅通无阻。五年前,洛浩川刚练好书法,就参加县试。
过目不忘的本领让洛浩川轻松考中童生和秀才。
四年前,洛浩川参加乡试,靠着洞悉人心的本领听到同考场不少考生的答案,成功考上举人。
不过之后的会试着实太难,再加上洛浩川学习八股科举的时间太短,所以名落孙山。
当时洛浩川户籍上的年龄才十六岁,要真让洛浩川考中了,那洛浩川就成大明最年轻的进士了。
即便没有考中,洛浩川也够吓人的。十六岁的举人也是惊世骇俗,回到老家的洛浩川从此衣食无忧。
三年后,洛浩川卷土重来。这一次洛浩川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后来又在殿试上表现出众,被嘉靖钦点为一甲第四名。
要不是因为洛浩川年纪还不满二十,不可揠苗助长,不然状元榜眼也未可知!
十九岁的进士,人人夸赞。要知道朝廷中有名的张居正张神童也是二十二岁才中的进士。
中了进士之后,洛浩川进入翰林院,成了正七品的编修。
外人以为这翰林院里都是一心苦读圣贤书的文士,可洛浩川知道,翰林院里处处都是陷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