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第1章 未能封王的朱樉!多妻多子多福! (1/3)

洪武三年,春。

大明朝廷发生了许多大事。

其中最为受人瞩目的便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册封几位年长皇子为大明藩王。

可更引人注目的是二皇子朱樉在此次封王大典上未能封王。

此事在京城内外、朝廷上下、全国各地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二皇子朱樉一时间成为了天下笑柄,惹人非议。

至于原因嘛…

其一自然是二皇子朱樉平日里表现出德行不正,时常骄奢淫逸、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其二则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分封诸王本就受到大明朝堂文武百官的反对、抵制、劝谏。

言官们以汉初七王之乱以及西晋的八王之乱为例,

认为洪武皇帝朱元璋一意孤行分封诸王是在动摇大明根基,

是在为大明江山埋下祸乱,后患无穷。

而与言官们劝谏比起来,以淮西勋贵为首的一众骄兵悍将表现得更为激烈。

他们明面上没说,但暗地里却是各种小动作不断,非常反对与抵制朱元璋分封诸王。

无他,朱元璋分封诸王除却父爱外,还有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那就是为解除大明内部的骄兵悍将之患。

将诸王分封各地军事重镇,逐渐从个勋贵武将、骄兵悍将手中接管各地军权,为大明戍边。

按老朱的说法就是——唯有朱家人守朱家江山才是最稳妥之策。

可这一政策触碰到了淮西那群骄兵悍将的根本利益了啊,他们自然不干。

没了兵权,他们便如同待宰的羔羊,随意可任人拿捏。

这群武将也不傻,也担心老朱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

因此,淮西武将们在淮西勋贵首领李善长的建议下,放大朱樉平日里的恶行。

以朱樉品行不佳为由在朱元璋分封诸王一事上多加阻挠。

给朱元璋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毕竟大明初立,正处于内忧外患,百废待兴之际。

北方、辽东、西部、西南方各地都仍然战事频发,元庭残余势力还未全部消弭。

故而,淮西武将这些骄兵悍将虽是大明内患之一。

但朱元璋仍需要他们带兵打仗,镇守边关。

特别是在各皇子藩王还未真正成长起来之前,这些淮西武将仍有举重若轻的重要性。

因而,种种因素下,最终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封王一事上还是做出了些许退让。

那便是只册封了三子朱棡为晋王,封地太原;

四子朱棣为燕王,封地北平(元大都)。

而平日里‘品行不佳,风评极差,行为恶劣’的二子朱樉未能封王。

不论其他,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朱樉沦为了这场皇帝与群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真可怜…

或许是为了弥补朱樉。

也或许是对其恨铁不成钢,想找个人管管朱樉,希望朱樉能改邪归正,浪子回头。

再或许是听了马皇后的建议——老二娶了媳妇也许能收心一些,安分老实、遵纪守法一些!

燧,朱元璋下令将魏国公徐达北伐攻破元大都俘虏而来的北元齐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亲妹妹观音奴(王闵月)许配给朱樉。

这不,这一日,朱樉府邸喜庆热闹了起来。

皇子成亲,自然场面极大,也极为热闹喧嚣!

各种排场那是给的足足的!

虽然许多人暗地里鄙夷、诋毁朱樉。

但在这种时候也都纷纷送上了贺礼,包括那些导致朱樉未能封王的罪魁祸首淮西勋贵们。

婚宴结束,已然是明月高照。

身量极高,穿着大红喜袍更显挺拔的二皇子朱樉走在前往洞房的后院小道上,眼神却是极为的清澈。

只看眼睛,这个‘朱樉’与以往那个眼中尽是酒色污浊的朱樉截然不同。

显然此朱樉已不是彼朱樉了。

感受着清风明月,朱樉嘴角勾起笑意:

“过去的朱樉便让他过去,如今的我朱樉才是唯一。”

“浑浑噩噩十几年,如今方才觉醒宿慧,回想起前世记忆。”

“拥有如此完美的人生开局,我可不能如原历史朱樉那般将一手天胡好牌打得稀巴烂。”

“最终落得个英年早逝,不到四十岁便被侍女下药毒死的下场…”

喃喃着,不知想起什么,朱樉又是嘴角抽搐。

实在是他还没觉醒前世记忆之前的名声、风评确实不太好。

不说人嫌狗弃吧,但也是包揽了各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