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四
全文 (1/3)

我曾在杭州学堂读书时,有过一个极为出色的同学,他的名字叫做敏智,他和其他的脸上还残留青涩的男同学不一样,个子不高,却有着非常宽厚的肩膀,额头方正,颌面线条硬朗如刀削。肤色极为白净,五官俊秀明朗地让我们男性同学都叹为观止。我们的书院虽然有提供食宿,但是因为条件颇为简朴,部分家境尚可的同学还是选择在学堂附近租住一些相对条件优越的民宿。敏智和我们这几个人租住的民宿就在万安桥边上,前往书院步行即可。而且民宿附近颇为热闹,茶叶、黄酒、火腿、卷烟、米面、丝织、砂糖等百货都在这里集散。各种茶馆酒楼等衣食住行的店铺遍地开花,租金因此也是不菲。而房东嬷嬷最喜的就是敏智,话里话间都是,你们这帮人,要是个个像敏智一样就好了。人长得俊俏,又有礼貌,房租是月月付清,不拖延一日的,这样的学生以后才是干大事的。民宿的位置在大路边上,一道精致的石门隔绝了大路的喧哗,路过半掩着大门的人家,依稀可以看到里面半旧的红木家具。午后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偶有行人从巷中路过,又消失在幽深的小弄堂里,宛如时光停滞。

敏智平日喜穿一件浅灰色衬衣,配上深酱色西裤,黑色皮鞋,上下都打理得清清爽爽。平时勤于学业,也不太和大家嬉戏耍闹。唯一的爱好就是去旧书摊淘淘书。这也是我和他不多的交汇处。有一次,他无意发现我手中的一本仿宋陶氏爱卢刊本的《梦溪笔谈》,大为惊艳,不顾平日里的斯文寡语和我攀谈起来,我也是喜得同好人,不吝与其分享。看到敏智摸着书难得拊掌大笑起来,那笑容实在是耀眼。不由心中感叹,这真如房东嬷嬷所言,是个妙人也。

其实在这里我在这是想讲一件和敏智略相关却也唏嘘的事情,要知道我除了喜欢淘淘书以外,还有个小的嗜好,这也是来到杭州才兴起来的,每个周末休学日,我都喜欢去行江路上的涵尔园茶社,那是个典型的苏式小院落,常有评弹老师在此唱着小曲,评弹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再砌上一壶西湖龙井,茶汤嫩绿,清澈明亮,一杯下肚,甘鲜可口,竟是让人齿颊留香,遍体通畅。这也是我惯于偷懒享乐之地了。有一回,我在这碰到一个新鲜的面孔,那是个身量尤小的女人,穿着一身蜜藕色的倒大袖旗袍,袖短露腕,白生生地带着一只汪汪绿水的镯子,她轻拨弦索,低吟浅唱,嗓音间略带哑糯,倒是自带一股醇厚韵味。一曲唱罢,引起一片喝彩。我正颇有兴致地掰着手中的荷花糕逗栏下的锦鲤,却没想这个姑娘竟然来到我这边盈盈地打了个招呼:“敢问先生是不是在知为学堂读书?”我倒是一愣,不想还被看出了出处。没想到她似看出我的疑问一样,垂眼浅笑着道:“却是不好猜想了下,看到您放桌上的笔记本上面有知为学堂的四个大字,就试想着能不能和先生打听个人,真是唐突了。”我觉得这姑娘倒有几分狡黠,也被提起了好奇心,便请着她坐下细讲。这一说。倒是让我知道了一件从来没有意想过的事情。

隔着我们住的民宿胡同另一面,有一家姓卢的人家,里面住着一位女子和他的叔叔,女子叫作卢美珍,芳龄20上下,身量圆润,皮肤白腻,一双柳叶眉不画而浓,脸若桃花,眼睛圆而俏皮。唯一就是鼻头稍稍有些过于肥厚,嵌在脸上反而多添了些稚气。她的叔叔和她爸爸是双胞胎兄弟,但是她父母走得早,叔叔一直未婚,也就把美珍当自己亲闺女养大的。在美珍15,6岁的时候有人给她说了一户账房先生家里,结果没隔一年发现那个账房老家里有老婆小孩,闹闹腾腾就给离了婚。后来回家就一直两个人相依为命。美珍性格温和,平时也就是喜欢听听评弹,这才在戏园子里认识当时刚刚学戏不久的她。更巧的是两个人都姓卢,也叫美珍。这更是让两个人感觉惺惺相惜,一来二去还似有结拜的念头。在这里为了区分二人,我就把卢家美珍称作美珍,戏园美珍称作珍珍吧。

美珍小的时候也是娇养长大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母亲做的一手好刺绣,父母感情很好,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父亲的书房,父亲手把手教自己写字,母亲就在旁边做着刺绣,不时抬头相望笑语盈盈。可惜她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发了急热,不几天就去了,接着父亲也咳嗽消瘦了下去,最后是叔叔从外地回来照顾着美珍,等到父亲也病逝后,家里就只能仰仗叔叔的张罗。早些年叔叔还拿着积蓄做些生意,可惜总归是世道不好,亏损的厉害,后来也就不再折腾,守着本金,平时帮忙其他店铺记记账之类。叔叔唯一的念想就是让美珍嫁个好人家,自己也可以给大哥一个交代。可惜,却是被人戏耍了一次,谁想看上去老实本分的男人,却是个骗婚的。还好最后把美珍带回来了。可不能让这么好的姑娘给人家做了小。但是也没想到这一拖就拖到20岁。最近倒是有一个媒人找上来,说是有个苏州的茶商,家里虽说有一个太太,但是年纪大了,也不太管事,现在老爷就想找个一个正正经经模样招人疼的姑娘,嫁过人的也没关系,这样还更是知冷知热。礼金给得丰厚,也不用和大太太住在一个府里面,会给另外找个房子,独门独户给住着,还请人给姑娘伺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