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隆冬,寒风割面。
房檐下的冰凌晶莹剔透,闪烁着冷光。
布满电线杆的街道,逼仄狭窄的小胡同,破旧低矮的房屋,斑驳的墙壁上刷着标语,富有年代感的建筑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
这一切是那么的真实,又那么的陌生。
回不去了!
张晓光缩了缩脖子,用力裹紧了满是补丁的棉衣,但寒气还是止不住地往骨头缝里钻。
此刻,他无比怀念未来烂大街的羽绒服。
是的,张晓光是一个穿越者。
作为新世纪的躺平青年,他早就接受了咸鱼一样平平无奇的命运。
谁知道,老天爷却开了一个大玩笑。
一觉醒来,穿越到了四合院世界。
眼前这条街道就是四九城的南锣鼓巷,身后则是四十号胡同四合院。
三进的院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拢共大几十号人。
为了配合街道办的相关工作,大家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了三位管事大爷。
前院住着以鸡贼抠门著称的三大爷阎埠贵,是轧钢厂附属红星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
平时喜欢咬文嚼字,更喜欢算账,没事就爱弄点儿小算计什么的。
中院住着一大爷易中海,是轧钢厂的八级钳工。
一辈子无儿无女,出了名的道德天尊,在四合院里很有威望和号召力。
二大爷刘海中住在后院,是轧钢厂的七级锻工。
虽说文化水平不高,却一直有个当官的梦。
院里的其他住户,大都是轧钢厂以及附属单位的职工。
其中就包括了一大爷的爱徒,也是他早就寻摸好的养老人选—贾东旭。
或许是因为蝴蝶效应,这个世界出现了一点点的偏差。
现在是62年,按照四合院电视剧情,贾东旭本该工伤去世。
可在这个世界,他被送到医院后,让医生从鬼门关抢救了回来。
只是从胸椎往下完全没有了知觉,丧失了劳动力。
乍一听,人活着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可实际上,这不仅意味着家庭失去了一个成年劳动力,还多了一个躺在床上需要照顾的病人。
如今的贾家,可以用老弱病残四个字来形容。
贾张氏好吃懒做,贾东旭瘫痪在床,三个孩子当中最大的不满十岁,最小的刚出生六个月。
里里外外的所有压力,全都集中在媳妇秦淮茹的身上。
尽管单位给了一笔补偿金,还保留了工作岗位,允许家人顶岗,可光是这些不能解决贾家面临的困难。
要是贾东旭人没了,秦淮茹直接去轧钢厂上班,贾张氏留在家里照顾三个孩子。
日子苦一点,还是能够过下去。
问题是,贾东旭也需要人照料,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
为了解决眼下的困难,贾家母子特意请来易中海商量了半宿。
经过集思广益,他们选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找个男人来贾家拉帮套,度过这个难关。
拉帮套是一种旧俗陋习,指的是在过去由于丈夫患病或残疾,失去劳动能力,没办法抚养妻儿、赡养老人的时候,妻子另外寻找一名心地善良的男人担负全家生活的一种方式。
说白了,这就是招夫养夫、招夫养崽、带夫改嫁。
按照贾家的现实状况,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贾东旭尽管心里难受,可也必须忍着。
他太了解自己的老妈了,好吃懒做的贾张氏绝对照顾不好一个瘫子和三个孩子,必须给老婆找个帮手。
至于说易中海表面上急公好义,可心里未尝没有甩包袱的小算计。
商量过后,他就赶紧去物色合适的人选。
拉帮套这种事比倒插门还丢人,符合要求的人选可不好找。
首先,愿意来拉帮套的男人肯定是因为家里穷,娶不上老婆,为了留个后,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其次,贾家找男人的条件也很苛刻,要求四九城的户口,为人老实忠厚,以后进了家门能拿捏住。
之所以要求户口,因为这年月户籍限制很厉害,就算是进工厂当临时工也必须是城市户口。
除非像秦淮茹这种情况,配偶是城市户口又是正式工人,还因为工伤保留了岗位,可以在顶岗的同时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
否则的话,单单是户口这一关就难如登天。
六十年代实行计划供应,城乡户口的待遇差别很大。
城市户口不仅有粮食供应,还发放一些票证。
在这个年代,城市里只要孩子出生,凭着出生证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