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1、最贵嫡孙,试继母(求收藏鲜花) (1/2)

“拜见母妃。”

五更天。

朱允炆、朱允熥等朱标儿子们,就早早来到太子继妃吕氏寝宫请安。

吕氏轻嗯一声,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拉住朱标的嫡次子,“允熥,母妃给你准备了早膳,快点吃了早膳后,去皇学。”

朱允炆等几个吕氏亲生子,看到这一幕,神色不由黯然,眼中露出埋怨之色。

他们才是母妃的亲子。

可母妃待朱允熥这个已故太子妃常氏所生的兄弟,倒是更像是亲子。

“母妃,我今天想留下来服侍父亲。”朱允炆几人跟着落座后,头上缠着白布的朱允熥试探着说道。

同时,朱允熥不动声色的暗暗打量着吕氏。

他不是真正的朱允熥。

三天前,朱允熥和燕王次子朱高煦在皇学中,因为朱标的事情打了一架。

然后就被他这个现代人的灵魂取代了。

修养的三天中,他一边接收着来自朱允熥的记忆,一边琢磨一些朱标薨后,发生的一些事情。

就比如他,也就是原来的朱允熥。

作为太子妃和太子的嫡次子,在长兄朱雄英早夭的情况下。

朱元璋即便是要从太子一脉选储君,也应该是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

要知道,即便朱允炆之母,也就是现在坐在他身边,和蔼笑着不停给他夹菜的女人,即便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被扶正了。

那也只是太子继妃!

这个继字,一辈子都拿不掉。

无论是生前死后,继妃吕氏对朱允熥之母太子妃常氏都要敬以正嫡之礼,自居侧位,也就是即便是吕氏将来死了。

宗庙祭祀,朱标左侧摆放的灵位也只能是太子妃常氏,吕氏最多只能居右位。

母卑子贱,儒家的礼制就是如此。

所以朱允炆即便是嫡子,就成色而言,也差朱允熥许多。

而朱允炆这个嫡子问题,其实还不止这一点。

朱允炆是在吕氏扶正之前出身的。

商周礼制、儒家礼制中,都有一条规定,‘侧室扶正之后所出,才算是嫡子。’

所以就嫡庶之分来说,朱允炆这个所谓的嫡长子,成色上,差朱允熥这个太子正妃常氏所生的嫡次子太多了。

朱元璋是个什么人?

在传位上,最注重纲常伦理的人。

否则也不会朱标死了之后,放着那么多成年儿子,尤其好几个威望很高的嫡子不选,非要从太子一脉中,选一个第三代来继承皇位。

可就是这么注重法统的人,却在朱允炆和朱允熥上,似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朱允炆。

至少历史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朱元璋考虑过朱允熥。

就是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再次择储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传言,以及野史提及。

所以他推测,一定有某些事情,直接让朱元璋否决了朱允熥。

他曾考虑过前世记忆中,网络上经常说的外戚势力。

不过很快就被他否决了。

因为这是个伪命题。

当朱标病危,朱元璋从太子一系第三代中选择储君,其实已经决定了蓝玉这些功勋外戚必须要死的结局。

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熥继承江山,也完全可以剪除蓝玉等人,外戚都死干净了,还担心什么外戚干政?

历史上朱元璋选了朱允炆这个和外戚没多大干系的皇孙,都杀了蓝玉等人,朱允熥做皇太孙,也一样可以这么做。

何况蓝玉和朱允熥,所谓的外戚关系,随着常氏去世,朱标薨,已经有点远得离谱了,蓝玉是朱允熥舅舅常升的舅舅。

他根据对前世知道的历史知识,以及朱允熥的记忆,花了三天时间,仔仔细细分析了所有事情。

都一一排除。

最后注意到吕氏这个小门小户出身,命运极好,年纪轻轻就熬死了太子妃,被扶正的太子继妃!

自从太子朱标病倒后,吕氏就做主,让朱允炆日日夜夜伺候在朱标身畔。

而对待朱允熥。

则是勉励朱允熥,作为太子正妃嫡出,代表着整个东宫,要在皇学勤勉努力,不能让其他叔伯王爷所出的皇孙们轻视。

要撑起东宫的门面!

免得让其他叔伯被的王爷们,对东宫生出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朱允熥的记忆中,吕氏就是这么叮嘱的。

太子妃常氏生下朱允熥后就去世,从很小的时候,朱允熥就是吕氏带着,所以朱允熥对此没有任何怀疑。

并且还把这个任务,当成了一种责任。

朱标病倒期间,朱允熥从不曾耽误皇学学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