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年,暮春之季,阳光和煦,微风不燥。
四九城内,红星轧钢厂的一食堂后厨内,炉火正旺,油烟缭绕。
“傻柱,动手吧。”一位面容呆板,眼睑浮肿的中年男子,指挥着一位年少气盛的小青年,开始洗菜、切菜、翻炒菜肴。这位中年男子,便是何大清,而小青年则是他的儿子,何雨柱。
厨房里其他的学徒和帮手,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他们心中暗自思量,这小青年年纪轻轻,竟能有机会掌勺,真是令人嫉妒。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机会,是何大清作为父亲,特意为儿子争取来的。
何雨柱虽然年纪尚轻,但心中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是一位穿越者,对于这个世界的历史和未来,都有着清晰的认知。他知道,父母双亡是穿越者的标配,而他还多了一个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
此刻,他脑海中浮现出妹妹的模样,那个总是爱哭鼻子的小丫头,如今也快十岁了,却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相比之下,自己八岁便承担起了家中的家务活,妹妹的生活,确实比自己幸福许多。
“傻柱,愣着干啥?快起锅!”何大清的声音打断了何雨柱的思绪。
何雨柱不慌不忙,手法娴熟地颠了颠锅,随后稳稳地端起那重达四十多斤的大铁锅,手腕轻轻一斜,将锅中的白菜炖粉丝倒入菜盆中。这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直到菜肴出锅,何大清那一直面无表情的脸上,才难得地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然而,这微笑转瞬即逝,仿佛从未出现过。
何雨柱忙着炒制下一锅菜肴,并未注意到父亲的表情变化。他深知,今天的表现对于自己和父亲来说,都至关重要。
轧钢厂今年公私合营,规模扩大,员工数量激增,如今已超过万人。一食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工人们回家时顺路买饭的首选之地,因此工作量也相对较大。
中午时分,一食堂需要准备四五个窗口,炒制十到二十锅菜肴。何雨柱接连炒制了五道菜,共计六锅,脸上却依旧面不改色,气息平稳。而旁边同样在忙碌的两位大厨,虽然也未曾气喘吁吁,但已是满头大汗,显得有些狼狈。
何大清看着儿子如此给自己长脸,心中自是得意不已。待所有菜肴出锅后,他转身对身旁的一位小胡子男人笑道:“马主任,您来尝尝,傻柱这手艺如何?”
食堂主任马光勇,用炒铲分别盛了一碗菜,仔细品尝后,并未立即评价,而是转身对几位大厨笑了笑:“大家都来尝尝小何师傅的手艺。”
食堂主任管辖着五个食堂,每个食堂都有一位领班大厨。此刻,二三四五四食堂的领班大厨都在现场。他们听到食堂主任称呼何雨柱为“小何师傅”,心中不禁咯噔一下,暗想:难道以后我们要和这个毛头小子平起平坐了吗?
虽然心中有所顾虑,但几位大厨还是非常慎重地漱了漱口,然后各自品尝了何雨柱的炒菜。
二食堂主厨江良臣赞叹道:“小何师傅这手艺,真是了得,怕是已经得到了何师傅的真传。”
三食堂主厨刘大炮也附和道:“都说将门出虎子,小何师傅这手艺,啧啧……再过几年,怕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四食堂主厨赵老妮则自嘲道:“我就不评价了,反正我这辈子是拍马也赶不上了。”
五食堂主厨李笑堂也笑道:“赵师傅都不行,我更不行了。”
食堂主任马光勇没想到四位主厨如此给力,脸上顿时笑开了花:“看来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啊,那么小何师傅就暂定为六级厨师,同时担任一食堂领班。”
说完,马光勇拿起一张审核单和一张申请表,让四位主厨分别签字后,便背着手离开了。他心中暗喜,昨晚收下何大清的两百块钱,现在可以心安理得地存起来了。
食堂主任离开后,其他四位主厨向何大清道贺了一番,便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食堂。一食堂的厨师、帮手、学徒和临时工共计十四人,包括何大清父子俩,开始狼吞虎咽地享用起午餐来。
午餐过后,何大清领着何雨柱再次来到食堂主任办公室,得知后勤部李主任已经审批了申请表后,两人便在轧钢厂里闲逛起来。
在何大清的带领下,何雨柱先后拜访了十几个部门领导。何雨柱明白,这是父亲在为自己铺路。从鬼子时期开始算起,何大清在轧钢厂已经工作了近十六年。儿子何雨柱出生时,他就在轧钢厂工作。后来媳妇怀二胎时,他离开过一段时间,建国后又回来了。这么多年来,何大清在轧钢厂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
何雨柱以前跟着何大清给人做席面时,也认识了不少人。但以前认识归认识,那些人并未将何雨柱放在眼里。如今,何大清带着何雨柱四处认人,相当于在向众人宣告:以后何雨柱就是何家能够当家做主的男人了。
一圈转悠下来,何大清兜里的两盒烟都散没了。何雨柱又跟着父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