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一
楔子一 上京之路 (1/3)

上京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坦途。

天子乃万方共主,予谁茅土,谁的方国从此名正言顺,能在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天子亲近谁,谁就能得到王室的庇佑和气运,天子尊崇谁,信任谁,谁就可以制霸一路诸侯……然而,于沿途诸侯而言,缘何要将这等机会亲手让人呢?

你要见天子,你不得问我答应不答应?

你不得拿出些财货,收买我呢?

你能不能许诺你去了朝歌,替我见一见人,办我想要你办的事情?

据说天子曾下诏,天下诸侯谁也不能阻挡朝贡之路,但问题是,各路伯侯管不过来。

天高天子远,山险水长老林密麻,谁来巡视?

出了事,埋骨于异国他乡,消息是能传回方国,还是能传到朝歌呢?

就算能传到,谁的方国周围没有蛮夷呢?

鬼方风姓禾氏为了此次上京,准备了足足十年。

伯权少年时,就建议自己的大伯非子去朝歌。禾氏虽为殷商之后,然而殷商已逝,玄鸟家族的先人们在地穴里,骨头都已经酥了,既然禾氏已臣服于周,随周天子伐鬼方,留在鬼方镇守,就应该上京朝贡,谋求封茅,德泽苗裔。

否则,倘若哪一天兵败族灭,谁来恢复我禾氏的社稷呢?

非子却畏惧上京的艰辛,更怕雍侯觉得他们僭越。

非子首领辛苦巴结雍侯,希望通过雍侯上奏,从而得到封茅,为此舍方国,举家迁入镐京,其结果,共和时代到来,雍侯借厉王被逐,起兵反叛朝歌,驱除王臣王师。

非子不得不与雍侯决裂,最终被雍侯车裂于镐,之后,风雨飘摇的禾氏在伯权的带领下反抗雍侯,和雍侯支持的几路诸侯,在鬼方和同官相互征伐了近5年。

禾人是玄鸟之后,在蛮荒的鬼方北地,本有军事和谋略上的优势,遇到的威胁越大,反抗越烈,是越战越强。

伯权划六乡,理城廓,灭鬼方多支翟人,吸纳野人和北戎,兵拒同官诸侯,俨然成了地方霸主。

王师平定雍侯叛乱,却忌惮伯权的坐大,在镐找到非子的遗孤子邑,派兵北上……

若要如此,也算是求来了封茅。

伯权无奈,只好委屈求全。

却不料,子邑和王师被白翟埋伏,死于路途,成了无头案。

人都说是伯权为之,封茅一事又不了了之。

伯权只好自谋上京。

途经同官已是不可能了,他与同官各路诸侯,因为战争结怨太深,早已势同水火。

即便打通同官,前往锆,新的雍侯也会认是他争权,伏击过子邑和王师。

此路不通,反而徒添风险。

玄鸟之后擅长经商,伯权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布局。

首先他和猗国颛氏商人结亲,为长子求来颛氏爱女,而后又通过颛氏交结与雍侯不对付的服远伯,再通过服远伯背后的周公,纠正雍侯上奏他不臣的舆论,完成了政治上的立场,而后过王河,和大戎通商交好,准备走这条路上京……

三、五年时间的耕耘,禾人终于走通大戎。

越过大戎,他又抓住晋国国内不合,紧缺舆马和甲具的现状,打通晋国权贵,具备了前往朝歌的条件。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又先后派遣几支商队前往朝歌试探,确定没有问题,这才选取深秋时节,前往朝歌。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节,一是能趁秋收之后,仓廪富裕,可以作出筹备,二来,秋收之后,天气又未转冷,大戎无灾,晋人不缺吃用,降低出行的风险。

风萧萧,前途苍茫,伯权带上人,以商队为掩护,带上年幼的长子策,踏上上京之路。

抵达王河岸边,秋水湍急。

鬼方健儿和当地野人扎上羊皮筏,跳进去,就跳上了漩涡,在水中打转起伏,人都这样,何况一行的车马贡品呢?

大祭司咿咿呀呀,带着人疯狂起舞。

一笸箩一笸箩的贡品倾倒而下。

河神你保佑我们吧。

保佑我们禾人出行平安,保佑我们英勇如战神般的首领伯瑜,让他征途平安……

呃,哦,哦?!

年幼的禾策在岸上着急,尤其是看到贡品不要钱一样倾倒,他大喊大叫,嗓子都哑了,真心疼呀,从鬼方出发,热乎的小米饭,他都不敢吃饱,吃多了,弟弟们就挨饿……父亲上京,在王河边上,为了过王河,不要命地祭祀。

大概是诚意感动了上苍。

最终,两张羊皮筏在水中远去,驯服它们的健儿拱背抓绳,就像是跳上了神龟,驱水拨雾,驰向对岸,能到河对岸,就可以牵出缆绳,过河就简单多了。

祭祀完,仲榆从一旁赶来,几位股肱聚在一起,望着浊浪滔天的王河,计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