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崇祯九年,天聪十年,也就是公元1636年那会儿,历史舞台上正上演着一出特殊大戏。
为啥说它特殊呢?因为这年的4月份,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搞了个盛大的登基典礼,年号定为“崇德”,国号改为“大清”,还宣布盛京就是他们的首都。
这一举动,就像是给大明和大清之间的争斗按下了快进键,一场激烈的天下争夺战就此拉开序幕。
皇太极这家伙,一上台就开始施展他的“内外兼修”大法。
他先是把朝廷内部整得井井有条,然后大力发展军事,还大胆启用了不少汉人。
这样一来,那些原本反对他的王室成员,就只能靠边站了。
他还制定了个宏伟计划:东边要搞定朝鲜,北边要征服蒙古,南边嘛,自然就是要灭掉大明啦!
到了同年9月,皇太极派出了他那个勇猛无比的十二弟阿济格(后来可是英亲王哦),带着十万八旗精锐,从喜峰口一猛子扎进了长城。
这哥们儿南下后,那真是势如破竹,见城就攻,见地就抢,一路直逼京城,连克了十几座城池。
大明这边的军队呢?哎,那叫一个惨啊!告急的文书跟下雪似的往京城飞。
崇祯帝一看,这咋整?唉,明末已再无良将!没办法,只好让太监去带兵打仗。
可这些太监啊,虽然勾心斗角、残害忠良有一套,但领兵打仗?那真是笑话了!
他们面对鞑子的进攻,不是东躲西藏,就是推诿扯皮,谎报战功。
还有的更离谱,居然建议崇祯帝割地赔款,以求一时安宁。
崇祯帝可是个有骨气的天子,守着大明江山近300年了,怎么可能为了一时的安宁就订下城下之盟呢?
他一边命令边军入京保卫,一边又调集了湖广总督卢象升带着天雄军火速北上。
在三岔口这个大明京师的西北部卫所里,原本驻扎着一支百户所的军队。
这不,从平谷溃散过来的一支边军也被命令进驻三岔口,共同防守。
这支边军啊,总共才十八个人,为首的是一个总旗。
他们原本是曹文诏的部下,曹文诏战死后,就跟着一个游击大统领来守边了。
前几天,他们遭遇了鞑子的铁骑,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屠杀!
数百明军全军覆没,他们这五十多号人,现在就剩这十八个了,其中还有个重伤的叫林威。
这十八个人啊,可真是够倒霉的!
不过,别急,接下来,咱们这位从现代穿越过来的特种兵就要闪亮登场了,看他怎么在这乱世中搅动风云吧!
左胸口插着一支箭,大家都以为这家伙肯定去见阎王了,没想到他居然跟个不死小强似的,又蹦跶回来了。
旗长王建一看,得嘞,只好让人抬着他,浩浩荡荡来到了这个百户所。
百户长接到命令,那叫一个迅速,提前就把两间房给腾出来了,好让这十八个兄弟有个落脚的地儿。
因为林威是伤员嘛,所以就给他单独安排了一间VIP病房,还配了两个边兵当专属保姆,24小时不间断服务。
刚开始几天,这俩边兵还挺敬业的,可是过了几天,他俩就开始不耐烦了。
毕竟嘛,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他俩跟林威还不是亲兄弟呢!
这俩边兵,一个叫高勇,长着一张胶泥色的大脸,个子跟土豆似的;另一个叫张华,那小窄脸、水蛇腰,一看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等旗长王建一走,高勇和张华就开始嘀咕上了,骂骂咧咧地把林威扔到草榻上,捂着鼻子就往外窜。
说实话,也不能全怪他俩抱怨。大热天的,整天跟一个奄奄一息、浑身散发着“生化武器”气味的重病号待在一起,那味道,简直比臭豆腐还上头!
“真他妈倒霉,这小子命咋这么硬呢?伤得这么重,还一路颠簸,居然还能活蹦乱跳的?”高勇一边抱怨一边瞅瞅四周没人,就把张华拉到旁边,压低声音说:
“兄弟,咱俩得伺候他到啥时候是个头啊?”
“啥意思?”张华一听,水蛇腰一扭,满脸疑惑。
高勇面露凶光,在张华面前比了个抹脖子的手势:“干脆今晚……嘿嘿,然后把他的脑袋剃了,冒充鞑子去上头讨点赏钱。呆在这里,迟早得被这小子害死!”
张华一听,腰杆子一缩,随即又镇定下来,咬着牙使劲儿点了点头:“他即便不死,也是个废物了。让他为咱俩做点贡献也好,不枉咱俩伺候他这么久!”
这年头啊,杀良冒功的事儿多了去了。
要是他俩能提着一颗鞑子的人头去讨封赏,至少能捞个五两银子,说不定还能升为小旗官呢!虽然小旗官官不大,但好歹能管十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