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四
融化 (1/2)

人到了20岁,应该怎样谈恋爱?

懂得进退与分寸,清楚边界保持一定距离。

我清楚的明白自己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但我又绝不能寄全部希望于对方。

我是油画专业的,可我除作业之外从来没有画过人像。我无法对其倾注情感,我也不愿这样。无论我心情好坏,只要我想很专注持久地做一件事,那一定就是锁上房门开始写生。我常住的家在乡下,落地窗外就是绵延的山,出家门100米就能听到涓涓细流。对我这样一个爱画风景的小女孩儿再适合不过了,我最常画的就是窗外的山景,因为室外写生容易招蚊虫,虽然同住乡下的奶奶每次都会替我扇走。

如果我没有选择学美术,也许我会成为一名不爱上班的数学老师。我对数字极其敏感,计算精准,喜欢另辟蹊径。可惜循规蹈矩却是我最想逃脱的,我不会自己走入这个牢笼。

我跟一个至今无法忘记的人相识在我上大学第一年。刚考上美院的我,快上到期末周的时候却早没有了当初那份澎拜与热血。作业是画不完的,我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我默默搭上了几个爱挂科的同学的肩,让她们晚上带我出去玩玩。她们也是很讲义气,“包在我身上。”

在酒吧转场三四次,我已经从略显局促到了自然融入的地步。

“今晚一定要让你玩到帅的。”朋友凑到我耳边跟我打包票,拍了拍我的肩,走到了不远处。

过了很久回来了,指着刚刚去的方向,“看到没,那儿最高的站那儿的,加到了,等会去楼上的时候我把他叫过来。”

“韩国人啊,我沟通了好久。”

“?”

那是我们第一次相遇,我借着酒劲狠狠玩弄了他一番,甚至连名字都是三天之后才问的。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太疯狂了。

后劲挺大的,那张模糊的在灯光下带一丝戏谑笑容的脸,我记得愈发深刻。

我没有心思画画了。

很快再次见面是在三天之后,我们在手机上联系好,都想再见一次彼此。

语言的不通,让我们的相处多了许多肢体动作。中式英语与韩式英语的碰撞也格外有意思,我们一起在外滩散步重新认识彼此,明明他是游客却帮我拍了很多照片,一起吃了我想吃的东西。

我自认为是一个特别理性的人,家庭的缘故,我很少有那些偏执的思想,我能够很快速的分清利弊做出最优选择。我喜欢小猫,喜欢独自安静画画,喜欢一切宁静的柔软的安逸的事物。你有过心被融化的感觉吗?我本以为只有小猫蹭着我的手时,我才会有那样的反应。毕竟我没那么喜欢小狗,小狗可爱,我却不希望它扑腾到我腿上身上。

可我却被融化了,一次又一次。我们只能简单的沟通,我语速快一点或者他听不懂的时候,就会回复“nei”,韩语中“嗯”的意思。然后笑着看我。我想我要背叛小猫了,自此加入小狗教。

首尔下雪了。

你说想在此刻与我对视,而我想要一个深深的拥抱,直到你我窒息。

韩男回去了。他在上海的这个星期里,我们共度了四天。我们一起喝酒,吃饭,聊天。送我上课,散步,喂猫。他说我是“cats‘Mommy”,我说是的,我爱这里的小猫。它们流浪着,但却都被喂的肥肥的。我始终觉得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只有最纯粹的快乐。我们默契的不踏入彼此的生活,只是静静享受这样的倒计时。

从那次分别之后我都没有再和另一个人开启过这样的模式,身边的人总会和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条条细线,你们总有过些许交织。而一个异国之客,短暂停留,我相信我们的人生会在分别之后就此擦肩而过。我们不谈以前,不想未来,就这么对视着,然后你害羞地笑了,我绕住你的脖子吻了上去。你笑得更害羞了,我拥抱得更紧了。不断缩短的距离,愈发清晰的心跳。

“撒浪嘿哟。”

“我也爱你。”

他回国那天的航班在周四凌晨,而前一天我是满课。周二那天,他送我上出租车,我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他远远的给我比了个心。

我发短信说“再见”,他说“不要说再见,我们马上就会见面”。第二天他真的等到我下课,我们一起散步在校园。

我爱你,我会对你说很多遍“我爱你”,会盯着你的眼睛看,会忍不住吻你。我不会问“你爱我吗”,这是你的自由你的选择,我已经悉数表达尽了我的爱意。

他离开之后,我们也曾保持过一段时间的联系。

后来,双方也如当初那般默契,慢慢离开了彼此的世界,只将这份短暂的爱当作一段无比珍贵的回忆。

印象里最深的一次,他给我发了个视频,首尔下起了大雪。南方的小孩儿就是爱看雪,我和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