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四
第一章 月仙和姑姑煮“饭” (1/2)

1989年,江西南边那片偏远山区,被岁月温柔地轻抚着,时光的脚步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节奏。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就像一颗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明珠,宁静而祥和。青山连绵起伏,像一条沉睡的巨龙环绕着村庄;清澈的溪流潺潺而过,溪水欢快地跳跃着,一路哼着小曲儿,仿佛在诉说着山村里的故事。

就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郑月仙、郑聪和李兴国,三个稚嫩的孩童,开启了他们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他们的身影,如同灵动的音符,在这片土地上谱写出一曲曲欢乐的乐章。

郑月仙,那时候她才4岁,瘦弱的皮包骨,看上去就是因为缺营养而精瘦的样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格外突兀;是个灵动活泼的小女孩,她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仿佛藏着无数个小问号。她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时常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望着蜿蜒向远方的小路,脑海里描绘着外面世界的繁华。她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在村子里回荡,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郑聪,与郑月仙截然不同,他憨厚老实,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懂得为家里分担。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会跟着父母下田劳作,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中农事的一部分。他总是默默地付出,从不抱怨,那认真专注的模样,让人看了既心疼又欣慰。

李兴国,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心中却怀揣着远大的梦想。破旧的房屋、简单的生活,都无法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读书学习,哪怕是在放牛的山坡上,也能看到他捧着一本破旧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和执着,仿佛在告诉世界,他不会被眼前的困境所束缚。

清晨,阳光洒在村子里,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郑月仙像一只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来到郑聪和李兴国的家门前,大声呼喊着他们的名字。不一会儿,郑聪和李兴国就会从各自的家中跑出来,三人相聚,开启了充满欢乐的一天。

他们一起在山间奔跑嬉戏,追逐着彩色的蝴蝶,那蝴蝶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引得他们笑声不断。他们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里,寻找着熟透的野果,当发现那一颗颗饱满多汁的果实挂在枝头时,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迫不及待地爬上树,摘下果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甜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淌,那满足的模样,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她家住在遥远的小山沟里面,一户人家一座山头,那是木头房子,房子因为年久已经长满了被雨水淋过的青苔,柱子底端因为被雨水泡过周围已经腐烂,似乎随时会倾倒,那时候床没有床垫,是晒干的稻草杆子修剪整齐,铺在床铺上厚厚的一层,草席是芦苇自己编织的,冬天因为寒冷,会用炉子装着炭火放在被窝里,听母亲说爷爷有次睡着了,差点着火。

那时候的环境虽然很艰苦,都很开心,月仙向您讲述那些贫穷而快乐的事情。

月仙有一个比她大6岁的哥哥叫郑聪,郑聪古灵精怪,长得还挺帅气,哥哥的衣服都是父亲穿过,然后母亲修改成小号的衣服给哥哥穿,每天父亲和母亲出工干活。

哥哥就带着月仙和小伙伴们一起淘气,他背着月仙到另一座山上的三叔公家,找叔叔和姑姑玩,因为辈分多,叔叔和姑姑的年龄和哥哥年龄也就相差两三岁,也就是10岁,12岁,13岁。

他们到一起以后,就会捡院子周围的破瓦片,破碗,然后用石头和泥巴堆砌成灶台,用生锈了的大勺子架在灶台上,用竹筒的装水,把勺子里装满水。

房子周围都是竹子,和各种野草,那时候不认识野菜,只知道猪能吃的菜肯定是没有毒的,树叶子,野草摘来,放在勺子里煮,野菜和泥巴混合,郑聪和叔叔,姑姑忙的不亦乐乎。

脸上,手上都是泥巴,笑声和忙碌声给安静的这座山林带来了生气。

太阳已经从竹子的缝隙里照着头顶,那是接近中午的时候,姑姑回家做饭,用小板凳垫着抱着木桶,把米饭放锅里蒸。

13岁的姑姑,长得很水灵,干活却很有力气,她到菜地里摘了一颗油菜,家里没有油,只有一块肉皮,她用这块肉皮放锅里擦一圈,然后又装回碗里。

月仙已经睡着了,趴在哥哥的身上,哥哥叫姑姑帮忙。

“姑姑,你把我妹妹抱回家吧,她睡着了,太沉,我抱不动。”

姑姑做好饭,用竹子做的菜罩子盖好。

她从郑聪手里抱过月仙,往另一座山里的月仙家走,经过的路上有一条沟,沟的上面只有一条很窄的木板支着,每次经过的时候都心惊胆战的,这次姑姑抱着月仙,过完木桥以后,姑姑的一软坐在地上,月仙被惊醒了,哭了两句,因为太困,又睡着了。

姑姑叫月仙的母亲叫大嫂,她后来回忆说,可怕大嫂骂她了,因为月仙是最小的,是大嫂心里的宝贝闺女。

阳光很暖,亲情很浓,怎么舍得骂呢,后来月仙的母亲回忆说,小时候多亏了小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