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一年,八月。
暮秋的晨曦悄然洒落,为金陵帝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凉意。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在清晨的微光中显得格外宁静。然而,那斑驳的城墙却并未因阳光的轻抚而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反倒散发着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气息,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金陵帝都那古老而厚重的城墙,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与记忆。它曾见证过无数的风云变幻,历经了岁月的洗礼与战火的考验。此刻,在这略带凉意的秋晨中,城墙的砖石仿佛都在沉睡中苏醒,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韵味。然而,这韵味并非是阳光下的熠熠生辉,而是一种仿佛来自幽冥的神秘光泽,为这座古老的帝都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此刻,帝都城门口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密密麻麻的京师百姓如同潮水般汇聚于此,他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原来,就在不久之前,当今天子朱棣御驾亲征北伐鞑靼,以雷霆万钧之势打得蒙古本部的鞑靼大汗不得不向大明俯首称臣、纳贡求和。皇上更是慷慨大度地敕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彰显了大明王朝的天威浩荡。随后,皇帝又率领着英勇无畏的将士们一路进军到擒狐山,在那巨石之上刻下了豪迈无比的碑文:“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沙漠。”
这一壮举,堪称自汉唐以来的伟大胜利,其功绩之卓著,丝毫不逊于封狼居胥的传奇。这不仅是大明王朝的荣耀,更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今日,乃是皇帝凯旋回朝之日,这一盛事令举国欢腾,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城门口,满心欢喜地迎接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他们用最真挚的热情和最崇高的敬意,盛赞着大明王朝这位伟大的领袖。
然而,谁也未曾想到,就在这看似祥和欢乐的背后,一场惊天的阴谋正在天街城内悄然上演。原本应该是充满喜悦和安宁的场景,却瞬间被一片混乱和血腥所取代。天子的车辇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中变得破烂不堪,那些原本象征着皇权尊严的装饰和帷幕,此刻都被无情的劲弩射得千疮百孔,仿佛在诉说着这场阴谋的残酷与凶险。
而在这场可怕的袭击中,就连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的汉王朱高煦也未能幸免。一支冷箭如鬼魅般袭来,准确无误地射中了他。只听得一声惨叫,朱高煦从他那威风凛凛的战马上重重地栽落下来,瞬间陷入了生死未卜的险境。那些射向车辇和朱高煦的箭尖,闪烁着诡异而令人胆寒的寒光,很显然,这些箭头在事先就被精心地淬过了剧毒。哪怕只是被轻轻地擦破一点皮,中毒者都可能陷入命悬一线的绝境,足见这阴谋策划者的狠毒与决绝。
“汉王遇刺,快传御医!”惊恐而尖锐的呼喊声瞬间划破了天空,原本喜庆祥和的气氛瞬间被恐惧和混乱所取代。人们的尖叫声、呼喊声、奔跑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天街城瞬间陷入了一片哀鸿遍野的惨状。
乾清宫中,气氛紧张而压抑。太子朱高炽与赵王朱高燧两人面色凝重,一边激烈地争论着什么,一边脚步匆匆地走进宫殿。他们的步伐慌乱而急促,仿佛身后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追赶着他们。进入宫殿后,两人来不及整理衣冠,便匆忙跪地请安。
“父皇,孩儿听说天街刺杀一事,过……过来问安。”太子朱高炽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的额头布满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滚落,仿佛断了线的珍珠。他的呼吸急促而沉重,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不料,朱棣听了这话,缓缓地从龙椅上站起身来。他的动作缓慢而沉重,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千钧之重。他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却闪烁着愤怒和疑惑的光芒。他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众人的心尖上,让人心惊胆战。
朱棣自顾自地说道:“朕这次御驾亲征,历经一年之久的浴血奋战,好不容易打得阿鲁台那贼子抱头鼠窜,狼狈不堪。本以为此次凯旋,能为大明带来长久的和平与安宁,却没想到在这即将踏入家门的时刻,竟然会遭遇如此卑劣的阴谋!”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愤怒和不甘。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带着无尽的寒意。
说到此处,朱棣那胖胖的身躯不禁颤抖了一下,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眼中闪烁着的怒火仿佛要将整个宫殿都燃烧起来。
太子朱高炽听到父亲的这番话,顿时吓得身子一哆嗦,原本就苍白的脸色此刻更是毫无血色。他急忙低下头,眼睛不敢直视自己的父亲,仿佛只要与那愤怒的目光对视一眼,就会被瞬间吞噬。
赵王朱高燧见老头子发怒,也是吓得浑身一颤,赶忙乖乖地垂下了头,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整个宫殿里一片死寂,只有朱棣沉重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压抑和恐惧。
顿了顿,朱棣的目光缓缓地从两个儿子身上扫过,那目光仿佛两道冰冷的利剑,让人不寒而栗。他轻声问道:“老二的伤势如何?”他的声音虽然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