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的春天。
万物生机勃勃,应天城里外都是一派和平景象。
这时距离大明建立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五年。
这十五年间,大明东征西战,不仅推翻了异族的统治,恢复了汉人的天下,还把领土扩展到了漠北和滇省,成为了自汉唐以来又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尤其是收复了几百年都没有回归中原的燕云十六州后,大明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处处洋溢着繁荣的气息。
应天府,上元县。
这时候太阳还没下山,街上仍然人来人往,小贩们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虽然上元县离应天府有三十里的路程,算是个边远的小县城,但它依然相当繁华。
街道上。
一位气质独特的老头子背着手,在街头悠闲地逛着,打量着两旁的店铺,脸上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尽管他穿着粗布衣服,但那行走间的姿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与众不同。
在他身后不远,跟随着一位儒雅的中年人。
这位中年人看起来三四十岁,头上戴着方巾,穿着浅蓝色长袍,显然是个文化人。
两人慢悠悠地走在上元县的大街上。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县衙门口。
此时虽然快到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但县衙门口仍旧围聚了不少人。
毕竟上元县有着二万多户人家,总人口将近十万,每天都得处理十几到几十起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
至于其他的杂事,则是数也数不清。
光靠白天的工作时间,怎么可能解决得了这么多问题呢?
再说朱元璋本来就是穷苦出身,了解民间疾苦。
当他建立了大明王朝后,每天没日没夜地忙于政务,简直是个超级劳模。
而且他还设立了一套严厉的考勤制度,要求所有官员像自己一样尽心为民服务。
所以洪武时代的官员是最辛苦的一群人。
早上起得比鸡还早,晚上睡得比狗还晚,做的事情比牛还多。
一旦出了问题,还要面临极其严厉的处罚。
于是洪武时期的官吏无不对自己的职责十分谨慎。
然而这上元县的情况却有些不同寻常。
刚刚过了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衙门里的捕快就粗鲁地赶走了所有在衙门前排队等待的百姓,并对着人群喊:"申时已过,今天的办公时间结束,如有急事,请明天早点来..."说罢就把一块牌子挂了起来。
牌子上赫然写着"放衙"二字。
围观的人群见状便各自散去了,显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唯有那老头儿和他的随行人员还站在原处不动。
老头子脸色铁青,呼吸也变得有些沉重起来,瞪着高悬着的木牌说道:"嘿……朝廷早就下令要地方官勤奋工作,不准偷懒逃避,可京郊的地方居然还有这种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家伙,实在是令人气愤。"
旁边的儿子立刻安抚道:"父亲别生气,小心气坏了身体。说不定这个县令确实有什么别的事情要去办呢?"
"什么重要的事能够与解决民众的困难相比?!你这些读书人我还不明白吗?不是出去玩乐就是在吟诗作对,正经事一件都不干……"老头气冲冲地说。
抬头看看挂着的牌子,越看越觉得憋屈,于是直接向县衙大门走去。
接过牌子后,他一把推开了紧闭的大门。
门一开,守门的捕快马上上前拦住他,呵斥道:"哪里来的乡巴佬,没看见衙门已经关门了吗?有事儿明天一大早再来,如果再无礼,小心被拖下去打板子!"
但是老人丝毫没有畏惧,怒目圆睁地看着捕快斥责道:"皇上早就有旨意了,地方官员必须要恪尽职守,你们这里为什么不到酉时就关了衙门,难道不清楚朝廷的规定吗?!"
捕快被他突如其来的气势吓得说不出话来。
老人并不理睬他,径直朝里走去。
这时,那位守门人才回过神来,打算拦住闯入者,"这里可是官方重地,你这样硬闯进来,想造反不成?!"
老先生冷冷一笑,说:"那又怎样?!县令在哪里,我要见他……"
衙役正想发火,突然衣领被人揪住了,一下就被提了起来。
只见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人笑着说:"我们父子只想找县太爷聊聊天,并没有什么恶意,麻烦你给我们带路吧……"
话虽说得客气,但手劲大得让衙役差点喘不过气。
中年人见状,连忙松手。
四下打量了一番后,他又问道:"为什么这么大的衙门里只有你一个人?!"
"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