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四
品文 (1/1)

文,一种特殊的养料。对象或主体是“文人”。这里的文人不可局限于写文的人,恰恰还包含着那些喜欢看文的人或与文有所关联的人。那么,如何品好一篇文是文人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或者是践行的一重要难题,其实说难也不难,简单吧,还真没这个必要。总之,品文要品对、品精、品好。

我向来更荐身边的“文人”读鲁迅的作品。至于原因在此便不必详说了。具体嘛,我在《浅谈鲁迅》中写道过些。树人的作品向来是文界一大靓丽的风景线,就从各位所熟知的《藤野先生》下手来说,这是他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是以先生回忆自己曾经在日本仙台医学院学医为背景创作的“回忆”其恩师——藤野先生的文章。其中,这篇散文是以“情”“景”“理”这三大要素为依托,对其加以内部丰富,精细化处理形成的好“文”。第一,先生在写自己作为中国在日留学生本不受日本本土的学生和老师待见,但藤野先生却并无任何歧视,对其作业更是一贯“正常”批改,并细心标注修改的内容,使先生受益匪浅。这是“景”。第二,藤野先生对先生评价,究其史源,暂且不谈,但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却体现得淋漓尽致,满篇比比皆是,其实体现的更多的是先生对于藤野先生不歧视自己,且认真批改自己作业,平等对待自己的感激。这是“情”。第三,本文中蕴含着中日当时的关系矛盾,处于对立中,且中方留学生在日本没有得到同情、平视,这不仅激使先上有了人生中一大重要决定——弃医从文。这是“理”。其实再仔细的品读一番,还是有很多收获的,但在此便不必详说了。一篇文中包含以上三大要素的话,便会有所名声了,就可以谓之好文了。

近来,我有幸品读了“山药蛋派”赵树理先生的《套不住的手》,很有意思。舒庆春也就是老舍先生也评价过他的文章,挺好的,此生有幸读到这一文,知足了。先生在写此文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到。他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与农民有很长时间相处的,而且是亲密至极的。这倒印证了我上边所说过的“理”,也就是哲理。《套不住的手》主人公即使拥有子女给买的手套,但是却时常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便用不上了。因为带着干活不方便,而且还容易丢,便不用了。这不仅是农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还愈真实愈令人喜欢,且有所感慨。这是其一,“理”。当然,农民题材的文处在那特定的时期,就是潮流儿。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无非上文所提到的三大要素,此三者相会之形成的杰作。先生在写该文时开篇便写到了“白云岗公社”“农业生产”“老农民当教师”,这些词一出现,我们便清晰地、大概地知道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业合作社”出现的时候。这是其二,“景”。当然,除了上述的背景,还有,其三之“情”。通文读过几遍便可发现,这是融入了广大农民生活经历,体验真情实感创作出的“文”,还是蛮有说服力的,让人信服,让读者信服,这是发生过的。这点倒与莫言先生写的《售棉大路》有“几分”相像。

话说回来,好的文就是有情有景有理。近代,现代的是这样,古代的过去的亦是如此。

循着长安城的灯火,返回到曾经的故乡,那大唐盛世的美景,至今不能忘怀。张若虚所写的《春江花月夜》,便是这副样子:让人能看到诗中的画,读到画中的诗。这篇诗曾被郭沫若先生赞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那么,这诗究竟是哪里特别竟引得一大文人如此过分“偏爱”呢?此诗开篇就写道,“春”“江”“海”“月”“潮”五大意象,它们营造了一副唯美的“春江月夜图”。此处是“景”。再接下来,诗人开始大篇幅的写“月”,本诗共有14处写到“月”这一意象,这也是“景”。本诗中有一处为后人所感慨的充满人生哲理的一句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恰到好处,此处也是我最喜欢的,这是诗人由写景到说理后的一大人生哲理,是诗人的感慨。这是“理”。自开篇引人入胜后,收尾也不忘令人再看到那一美景:诗中的景。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可谓是“情”。因而,此篇之美誉,并非夸大美谈,诚乃实值也。

美学中讲述的“文”在这里同样适用。不知阁下是否已入了这“文”,纵使我再写些与美文、品文有关的,也难逃这“景中所寓之情,情中所含之理了”。

——2021年12月2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