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四
第一篇——雪中诗,乱世影 (1/1)

公元755年,冬。

安禄山与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旗高举,烽火燃遍中原。北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而南方的襄阳城,却仍沉浸在大唐盛世的余晖中。

这一日,天降大雪。

茶楼·雪景与诗

襄阳太守魏仲犀与女儿魏敷坐在茶楼临窗处,身后站着侍卫与丫鬟。他们刚从宗祠祭祀归来,魏敷捧着一盏热茶,目光落在窗外纷飞的雪花上。

对面典当铺门口,几个孩童正堆着雪人,笑声清脆。

这时,一群明经(唐朝对秀才的称谓)踏雪而来,为首的宇文昭白衣胜雪,风度翩翩。他们一眼便瞧见了窗前的魏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宇文昭提议:“今日大雪,不如每人作一首咏雪诗,最差者付茶钱,如何?”众人欣然应允,谁也不想错过在佳人面前展露才华的机会。

于是,雪中吟诗声起,魏敷看得兴起,魏仲犀却神情凝重,目光游离,似有心事。

张汉棠·布衣才子

一个衣着朴素、手提油罐的男子从明经们身旁匆匆走过。

“那不是张打油吗?”有人笑道。

宇文昭喊住他:“打油兄,还在油坊当跑腿呢?若缺钱买书,尽管找我借,我宇文昭定倾囊相助。”

男子名张汉棠,字芝卿,又字绝尘。他作揖道:“多谢宇文兄厚爱,您的钱还是留着喝花酒吧,在下还有事,告辞。”

明经们却不依不饶,硬拦着他作诗,想看他出丑。

宇文昭讥讽道:“你这般推辞,莫非瞧不上我等明经,还是胸无点墨,怕人耻笑?”

窗边的魏敷早已注意到张汉棠,目光中带着好奇。

咏雪·暗藏锋芒

张汉棠仰天大笑,心中暗讽:

这些人饱读圣贤书,却只会附庸风雅。如今安史叛军为祸中原,睢阳城危在旦夕,他们不思报国,却在此吟雪作乐。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一口水井上——井口如黑窟窿,雪再大也掩不住。一旁有条黄狗,雪花落在它身上,竟似白狗般臃肿。

张汉棠微微一笑,朗声道:“有了!”

他吟道:

《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明经们愣在原地,反复咀嚼。

茶楼里的丫鬟、侍卫不明所以,魏敷却掩口轻笑,魏仲犀捋须大笑。

宇文昭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魏仲犀·招贤纳士

魏仲犀起身走到张汉棠面前,赞道:“好诗!阁下名为《咏雪》,却通篇无‘雪’字,依然句句与雪有关,妙哉!以俗破雅,大巧若拙!当入《戏谑集》新篇!”

他邀张汉棠入座,两人相谈甚欢。

谈话间,二楼临窗有两位青衫客忽然击节而歌,其中一位唱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歌声嘹亮婉转,浑厚爽朗。

“张兄弟才智过人,可愿助我整军备战,共抗叛军?”

张汉棠拱手道:“多谢魏大人青睐。只是叔父病重,我需尽孝道,待他百年之后,必来投效。”

魏仲犀点头应允,不好勉强。

“嗖”的一声。

就在这时,一只羽箭突然破窗而入,径直钉在了张汉棠旁边的木板上,箭尾振动不止。

太守侍卫上前拔刀警戒。

张汉棠作惊吓状,旋即起身,向魏太守告辞。

魏敷目送张汉棠离去,眉间似有深意。不经意间竟已将手中的东珠捏碎,靛色药粉随风弥漫——竟是范阳军特制的“青狼瘴“!

“此人非常人,此箭!?亦非常箭。”

魏仲熙摸着箭尾,看着张汉棠离去的背影。

二楼窗边,两位刚才唱歌的青衫客继续对坐饮酒。一人笑道:“后生可畏啊,太白兄!‘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他这也算创了一种新诗体。”

另一人举杯一饮而尽,笑道:“打油诗!”

雪依旧在下,茶楼外孩童们围着雪人,欢快地吟唱着张汉棠的诗。

远处汉江的江面上突然驶来一艘战船,船首升起狼头旗,桅杆上绑着的人赫然是数日前失踪的漕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