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南极吗?这简直是一片白色的莽原,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辽阔的雪原。”庄浅说。中国593号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到达了南极洲的边缘,随即船长通知大家,科考船要开始破冰了,要求随行人员注意安全。只听见科考船周围发出冰川撕裂的声音,沉闷的声响围绕在船体的周围。
“这艘船貌似不是我国原产呀。”庄浅说。
“对,这艘船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沈原回答道。
“这艘船居然能够破开这么坚固的冰面,打造它的材料一定不简单吧。”
“嗯,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
不久以后,雪龙号到达中国南极科考站,队员们都开始搬运雪龙号上的科研设备和相关设施到科考站,以便以后的研究。
科考队员们穿着厚重的衣服在雪里中行走,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搬运着沉重而精密的科学仪器,在冰天雪地里若隐若现。
科考队员沈原站在雪龙号的甲板上,凝望着雪原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茫茫无际,充满了原始与肃杀。
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南极的冰川雪原也远不如以往的那般辽阔壮美,在14国科学院的反复核算下,海平面已较往日升高了两厘米,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是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敏锐的觉察到了危机的悄然接近。
“和田真一先生,恭喜您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据我所知,您研究的是气象方面的运动,而并非是什么前沿物理。”一位记者问道。
“哦,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诺贝尔奖评审组为什么会把我的工作评上。”和田真一答道。
“您今年多少岁了?”
“30。”
下面的记者们都惊呼,惊讶于这么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您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我建立了一个物理模型,利用超算将地球的CO₂的增加量算了出来,就这样。”
“那么增量是多少呢?”
“大约两倍。”
“那么对地球的影响是什么呢?”
“如果保持现目前的CO₂排放量,在一百年以后全球气温将上升2.3℃,冰川会全部融化,全球只有青藏高原不会被淹没,其他地方将会变成一片汪洋。”
下面的记者们有须臾的迟钝,因为这么直白而冷峻地描述实在少见,因为他们习惯了与政客打交道,如此直白地言论显得有些难以适应。在记者会后,和田真一骑着自行车到东京大学海洋科学系继续授课。
庄浅对沈原说道:“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沈原说:“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嗯,很经典的说法。”
“你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来了?”
“哈哈,我也不清楚,就是突然想起来了,想问一问咱们清华的高材生。”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南极科考队也展开了许多科研项目,如地质,水文,生物等等。
沈原和庄浅都是生物组的骨干,他们也很好奇,在这冰雪的莽原之上有什么独特的生物等待着他们的研究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