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四
第一章袁家喜得贵子 (1/2)

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农村成了留守妇女和儿童的聚集地,在河北农村一户袁姓人家,两代人在院子里焦急的等待着孩子的出生。

在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后,孩子的爸爸和爷爷都激动的靠近窗户问道:“是个男孩还是女孩啊?”

里面接生的刘大娘说:“是个男孩,这回你老袁家可松口气了,心里美去吧。”

孩子的父亲叫袁建军,迫不及待的进屋要看孩子,接生的刘大娘说:“你急什么,走路都带着风呢,别吹着孩子,把门关上。”

袁建军说:“是是,大娘说的对,我就是着急想看看。”

刘大娘洗去孩子身上的脏东西,给孩子轻轻擦干,用毯子裹上,给孩子的母亲擦拭。

孩子的母亲叫李兰芝,是早些年经表姐做媒从广西嫁过来的,那时候娶个媳妇不容易,很多都是山区嫁过来的,那时候相比山区,平原还有地可以种,生活还算过得去。

兰芝招呼刘大娘,把孩子抱过来要看看孩子,刘大娘把孩子抱给兰芝看,建军悄悄进屋也凑过来看。

兰芝看着孩子,非常高兴,建军凑过来撩开包裹孩子的毯子,走到窗前看了看,对外面的老父亲说:“是个儿子,没错儿,是个儿子。”

建军又对刘大娘说:“大娘,这孩子脸怎么那么丑呢,跟个猴子似的,皱巴巴的呢。”

刘大娘说:“你刚出生时候,哪有这好看,现在还不是长开了。孩子一天一个样,这模样将来好看着呢。”

听了刘大娘的话,建军心里美滋滋的。

老父亲还在外面着急的想见孙子,但是自己又不能进去,让建军抱起来透过玻璃,看看孩子,笑的那两颗门牙都要掉了。

这时候,建军的妈妈回来了,和众人不一样,冷冷的说:“没事了吧,真麻烦,吵的我都没地方呆。”

建军的妈妈叫王桂蓉,打小就生在地主家,惯了一身的坏脾气,要不是没有了地主,才不会嫁给建军的父亲。一辈子没有干过活,嫁过来也没有做过几次饭,农活更别提了。建军的父亲家里穷,和母亲结婚时就已经快四十岁了,母亲嫁过人,因为地主家庭成分不好,被人家嫌弃离了婚。三十多了,实在是没有合适的,跟了建军的父亲。

建军的父亲袁福生,看老伴不知从哪躲清净回来了,便说:“桂蓉,你不来看看刚出生的大孙子啊?”

王桂蓉说:“看他干嘛,关我什么事,又不是我生孩子。”说完回了正屋。

袁福生气的直跺脚,还是因为今天大好的日子,压住了脾气,跟屋里人说:“听听,都听听,这哪是人说的话呀。要不是当初不好娶媳妇儿,我才不要她呢,哎!”

建军劝父亲说:“别跟我妈一般见识,她爱干嘛干嘛,甭理他。”

屋里兰芝对屋外的公公说:“爸,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建军也说:“是啊,爸,给孩子取和名字吧,名字都得爷爷奶奶给取。”

袁福生想了想说:“今天九九重阳节,要不大名就叫袁重阳吧。”

人们一听都说好,袁福生又说:“取个小名好拉扯(养活),九九重阳节,嗯!就叫九儿吧,老九儿。”

兰芝说:“孩子还小怎么叫老九儿呢?”

袁福生说:“老宝贝疙瘩,不叫老九叫什么?哈!”

兰芝听了对着孩子说:“重阳啊,以后你就叫老九儿啊,记住啦?”

这大喜的日子怎么能不热闹热闹,袁福生骑着家里唯一的自行车,沾亲带故的,关系不错的乡亲,都一一通知了一遍,人们纷纷拿着鸡蛋和大枣来看孩子和兰芝,就等孩子百天时候庆祝一下。

刚出生小孩子,一天一个样的长,100天时候,那肯定是变了样,越长越胖乎,约长越俊俏可爱。

福生和建军父子俩到圈里,把养了一年的黑白花猪拉出来,宰了办酒席。唠忙(帮忙)的人们忙前忙后,洗洗涮涮。

那个时候能随5块钱的礼,那就算是大礼了。一般都是两块。当然吃的也实在,肉和大白菜炖好端上桌,红烧肉,谁都能吃上几块,那已经很满足了。

人都到齐了,菜上了桌,热气腾腾的馒头也出来锅,建军亲手点燃了象征红火的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彻大院,刘大娘老伴儿,童二桥,在三六五乡是有名的吹了一副好唢呐,带着爱好吹吹打打的老号儿(老号儿就是指年龄大的一波人)的弟兄们,在周边游走。有的敲鼓有的打叉,有的吹笙。今儿在自家门口吹打,格外的卖力气。

一番热闹后,福生和到场的亲友们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来,今天是我老袁家喜庆的日子玩,大家好吃好喝的,管饱。我大孙子,有名儿,叫袁重阳,小名儿老九,大家以后多照应,我不多说了,吃饭。”

大伙吃完饭,接连到屋里看孩子,没有一个不夸孩子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