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大唐鼎盛,万邦来朝。
万国汇聚,长安不夜。
长安,吴王府。
往日里清幽安静,无车马喧嚣,达官贵人往来。
只是今日,有些别样的不同。
整个长安城,东西两市,一百零八坊显得更为热闹,喧闹声甚至传到了这座吴王府中。
“今日长安城发生何时?这般喧嚣热闹?”
“回禀殿下,玄奘圣僧归来,陛下下旨召开水陆大会,方才这般热闹!”
闻言,一英俊男子不由抬头望天,略有些出神。
“玄奘?取经结束了吗?”
他便是吴王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为隋炀帝杨广之女。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时年二十六(645年),经历之多却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
他穿越是不过十岁,正是贞观二年,由汉王改封蜀王王。
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诸军事(治今四川成都市),并都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共计三十六州。
因为穿越而来,没有继承多少记忆,再加上性格、习惯的区别。
李恪害怕被人瞧破真假,然后出师未捷身先死。
于是,李恪以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由。
打动了李世民的心,由原本的遥领,变成了赴任。
当然,整个赴任职位,基本也没他啥事,十岁的孩子,去了也只是学习见识。
即便如此,李恪英武果决的贤明提前远播,更深得李世民的喜爱。
贞观五年,李恪如历史那般,又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
因为他此前,在任益州大都督时肯努力学习、礼贤下士的表现,这一次也变成了实任。
这一次,他着实做了不少事情。
以至于,短短两年,李恪离任的时候,城中百姓不愿数十里相送,惊动朝堂上下,一时贤名深入人心。
贞观七年,李恪又转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任期一年便在贞观八年被召回。
只因为齐州之地自古学气风尚,李恪在任期间,推广儒学下乡,建立完整教育体系,收拢了大批的寒门学子之心。
眼见连士子阶层都要被他“收买”,其他势力不得不操纵他提前离任。
这一次离任后,李恪因为功勋卓著,拜益州大都督。
为防止他主政一方,便只是遥任,算是开启亲王遥领大都督的先例。
这是李恪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经过这么多年来的磨砺,李恪也早已经不再是穿越前的普通人。
李恪已经融入到了大唐,他希望为大唐带来一些改变,让自己也能在历史上留下更为璀璨夺目的一笔,名留青史。
只是,大唐鼎盛的背后,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利益纠缠不清,宛如一张张蛛网,想要做些什么总是千难万难。
可即便如此,李恪依然努力想要改变什么。
四年前,在文成公主和亲之时,李恪提笔写下:
“臣恪言,吐蕃猖狂桀骜,为皇所败便遣使谢罪,献金求饶!”
“然,一切皆是咎由自取,还妄想以此求娶公主!”
“陛下口含天宪,恩威自怀于心,岂容他人威胁、索要!”
“臣恪斗胆,有唐一朝,当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臣恪诚惶诚恐,冒昧斗胆!”
当“有唐一朝,当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流传出去。
一时间李恪声望直追李世民,为世人传颂。
如此,也更受到各方势力排挤,打压。
最初,他被人翻旧账,以他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
或者与乳母儿子打赌,被弹劾等等,都被李恪巧妙化解。
对手在发现无法动摇李恪的名望后,便想要从肉体上彻底将他消灭,一时刺杀之事时有发生。
李恪自然不会束手就擒,任由欺辱。
交锋最盛之时,甚至他亲自上阵,手刃刺客。
几番激烈的交锋之后,各方势力非但没有讨到好,反倒是损兵折将,更有被抄家灭族者。
因为争斗,一年后,太子李承乾被废,四皇子魏王李泰谋储未成,被幽禁别室。
而他,虽然是受害者,没有被李世民惩罚,可手足相残之事,也让他由蜀王改封吴王。
李世民的护犊子,也让其他势力知晓他绝不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