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塘关村
陈也是捂着嘴巴冲下车的,咬牙忍着终于到达目的地,便什么也顾不上了,只想吐个痛快,直到胃里再也吐不出什么东西,感觉稍微好受了一点。才有点力气抬头看一眼这个自己即将生活三年的地方。
该怎么形容眼前的一切呢,放眼望去,是连绵不绝的灰褐色,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要仔细瞪大眼睛,才能注意到大大小小的石块间点缀着的点点泥土,上面生长着被太阳烤得半死不活得几颗不知是什么农作物!
车只能开到这里,接下来进村的路,就只能靠双脚一步步地走,由于连日高温地面干燥,倒没有陈也想象中的恐怖泥泞小路,摔了几跤爬起来拍拍灰尘继续走,衣服鞋子也没弄脏!况且,走路总比待在那把人颠死的车上强!目前只能这样自我安慰了。
看起来不太远的路程大家走了四十多分钟,一路走下来,入眼的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老式布依族堂屋,这类屋子全部用木材建成,一般由中间一间最高最宽敞的堂屋,左右两边稍微超出堂屋一点长度的两进耳房组成,横切面呈现凹字型,堂屋前是石板铺成的岩坎,岩坎外面是一人高的石梯,连着或大或小的坝子。这其实是极具文化价值的房子,如果不是看着像风一吹就要倒了一般的话!
路上碰到一个瘦的皮包骨的穿着布依族短褂的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背着比自己身子大一倍的干柴,后面跟着一个晒得跟泥鳅似的挂着鼻涕的小男孩。
虽然来之前已经通过资料和队长的口述,大概了解了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也做了足够的心理建设,但一路所见的一切依然让陈也震惊,原来在世上,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古老,淳朴,却也贫瘠,贫穷...
刚大学毕业时,陈也自信满满地奔向社会,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处处充满希望,然而短短几个月就碰壁无数次之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机缘巧合来到这个离家几小时车程的小县城,单位的人都还没认全,就被一纸文件打包发配到了这个寨子,成了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一员。
终于抵达政府暂时租住的民房——村里稀有的一套水泥砖砌成的两层楼房,主人家是一位大嗓门的热心姨妈,一家人依然住在老房子里,所以对这群给自己带来房租的“领导”特别热情!似乎可以休息一下了,那是不可能的,先不说办公场地,就自己分到的那间角落里的小房间,要想睡得下去,也还得费些力气!
等终于把这间小屋子从上到下扫了几遍,用报纸糊好没帘子的窗户,用水壶烧几壶水凑在大水桶里将就洗了个澡,再铺好那张一坐上去便咯吱作响的木头床,摆好带过来的简单的生活用品,陈也已经累得手都抬不起来,只想一觉睡到天荒地老!
当然,只能想想而已,今天是工作队的第一次“聚餐”!自己就算再累到水都喝不下去也得出席,第一天来不及做饭,只能先买了老乡家一只土鸡,拜托姨妈帮忙做一下,味道竟然出乎意料的好!
这是一只八个人的队伍,刚好够凑一桌饭,队长黄健是陈也单位的副主任,两位年级稍微大一点的唐伯伯和罗伯伯分别来自县内的另外两个单位,四十岁左右的赵姨和另一个看起来和陈也差不多大的小伙李自成来自塘关村所在的花红镇,剩下的两位是本村的村长和支书,一位姓班一位姓田。
大家简单的聚一聚,相互间认识寒暄一番,队长便做主让大家先回去休息了,毕竟,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需要大家养足精神。
等终于躺上床,陈也像是已经困过了,反而有点睡不着了,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就像做梦一样,一个月之前若是有人告诉自己将会在这么一个小山村度过三年,陈也绝对会觉得匪夷所思,今天的经历和目睹的所有,让自己花几天时间建立起来的“三年眨眼间,还能体验没经历过的乡村生活!”心理建设一下子崩塌。
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要带领这个寨子的人们脱贫致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一个木桶,全部都是短板,让人不知从何补起。而那让从不晕车的自己差点吐出黄疸的颠簸山路,也让人感到绝望。
越是提醒自己“赶紧睡觉,明天还要去见自己包保的十三户贫困户呢”,却越是睡不着,在脑里一遍遍分析从资料上得来的自己包保的贫困户们的情况,一边在心里设计分别和不同的家庭的话题,要知道,对于习惯当今“相识对面不相问”的都市女孩来说,主动去和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而这时的陈也没有预料到,未来的有一天,自己竟然会死皮赖脸的去倒贴自己包保的一户贫困户,而更没预料到的是,自己竟然还被人家无数次无情的拒绝,成了村民们在田间地头休息时的谈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