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华夏西南方向,有一处人迹罕至的村落,因为那里着难以翻越的群山,使它与世隔绝。
这个地方从古时就已经被唤作——雲州。
雲州以北,有一条的河。
河道开阔,在山川间蜿蜒,时缓时急。
它躺在这北面的群山脚下,山下有许多村落,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称它为千川河。
古年间,村子里的人想要翻越大山是十分困难的,没有小道,也从来无人开路,所以外人也鲜少踏足此地,村落仿佛是山中的一处乌托邦。
那时候村民靠山吃山,偶然间在北山上发现了一座雕梁画栋的屋子。奇怪的是这种看似像神庙的屋子里,却没有供奉一尊神佛。大殿中央,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满墙的壁画,勾勒出一些看不懂的线条,又好似某种图腾。这墙上的图腾好似连绵的山峦,恍惚间又好像是一棵参天巨树......
枝条从中心出发,一直向着墙壁顶部四散开来。这些线条的痕迹不深,远处看尚浅,半臂之内的距离才能隐约的看到这壁画。
这个座带着歇山顶的古老建筑,以及屋内墙壁上若隐若现的图腾,成为了山下村民口中的山神庙。
古年间,人们非常信奉神明,一切不能解释的事物,统统用神明来解释。
他们渐渐的开始习惯有什么不顺来神庙,有什么喜事也来神庙,播种的时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收的时候来神庙讨个好收成。
神庙也不负所望,真就庇佑了北山脚下的村落。
实则这里一直都美不胜收,但在村民的感知中,是因为神庙生活才会这般无忧无虑。
尽管他们也无从得知北山上这座无人问津的神庙,何时建造的,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心中的敬仰。
神庙外大门的四条木头柱子,以及屋顶的翘檐都旧得发灰了,神奇的是,历经多少风霜雨雪,神庙的任何地方都没有一点虫蛀的痕迹,更没有腐朽的样子。
或许也是因为这种种异象,村民们才会觉着越老的东西越是要珍重。
再后来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子,被一位名叫清谷的年轻道士发现了。
村民惊异的同时,也通过清谷道长的讲述,得知在山的远方也有跟他们一样人存在,并且语言竟然都是相通的!
当地村民带着清谷去看了北山上的神庙,清谷道长惊讶于这神庙的外观精美,保存完好。
但也无奈于自己自认为博览群书,游历各地,却无法判断出神庙的起源朝代。一边惊叹这神庙的建筑材料仿佛有神灵庇佑般附有灵气,一边兴奋的拿出画笔将眼前的景象给临摹下来。
当他走进神庙的大殿后,对壁画中若隐若现的图案和线条更是好奇万分,从未见过。
清谷欣喜的研究几日之后,还是无果,只得短暂的在村子里生活了数日后,继续开始他的修行之旅。
他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册子,走到哪就传到了哪里。
雲州的大地上,从此前往北山的车马人员便络绎不绝,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甚至有帝王也慕名到访,为北山脚下的村落修缮栈道。
后来这一片村落被世人叫做青古村,既有青山古地的意思,更是为了纪念第一位发现者清谷道长。
还把他到来的这个五月,作为清谷村的“祈福日”,福佑七日。
日月变迁,如今的雲州已修建起了高楼大厦,青古村也改名为“青北区青古镇”,成了当下最热门的旅游风景区。
当地政府注重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派出好多历史学家等将北山上的山神庙计划修缮一番。后来发现这古朴的建筑相当稳固,增加其他措施略显累赘,且会失掉神庙本该有的古朴典雅的气质。于是专家团队决定,仅仅在神庙的周围和屋内做了一些必要的围挡保护措施,让风景区适合旅游但也不会过于商业化。
逐渐城市化的灯火,夜晚中显得神庙更加辉煌壮观。
青古镇北山这一带,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祈福圣地。
越来越多的年轻旅客愿意前来游玩儿,现在是二十二世纪,年轻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山山水水,大自然的怀抱更是符合他们的口味。
当地旅游局也为游客们修缮了观光缆车,北山也被称为“许愿山”,这让祈福、许愿也成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