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九,大明京城金陵。
与往年年味十足不同,今年的金陵城格外冷清,格外肃杀。
因为就在三天前,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
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
朱元璋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史称胡惟庸案。
紫禁城御书房,五十二岁、称帝已经十三年的朱元璋正在不停的勾决。
所谓勾决是一种执行死刑的程序,凡被判处死刑者,必须报请皇帝作出勾去死囚姓名的裁决。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勾决了小半天,手都有些酸了。
这一次受胡惟庸案牵扯,多达三万人被处斩。
勾完名单上最后一人,朱元璋放下朱笔。
这时,御书房的门被打开,一个宫装妇人悄无声息的走了进来。
没有抬头看,朱元璋就知道来的是正宫马皇后。
整个大明只有马皇后有此权限,可以未经通禀直入御书房。
来到近处,马皇后对朱元璋低声道:“陛下,辛苦了,为了标儿你还要担上暴君的骂名。”
听到马皇后的话,朱元璋鼻子不由一酸。
同患难,共富贵,矢志不渝。
如果说天下朱元璋最信任谁,谁最了解朱元璋,那就非眼前这个相貌平常的妇人莫属。
看到丈夫不说话,马皇后继续道:
“陛下,标儿生性仁慈,将来必定是一代明君!“
听马皇后说到太子“生性仁慈”这四个字。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冷哼道:
“什么生性仁慈!不过是妇人之仁罢了!
如果稍微争点气,那朕也不用背负这残暴的骂名!”
他十分清楚,虽然给胡惟庸安了各种谋反的罪名。
可天下不是没有明白人,一定会知道他所图。
而且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谁知道将来后人会怎么骂他。
可他也实在没办法,自古皇权和相权就是对立的。
他朱元璋活着一天,大明不管谁当宰相。
甚至比胡惟庸强势十倍都不敢在他面前造次!
可他死了呢?!
以太子朱标的性子能压得住胡惟庸?
就算胡惟庸死了,换了一个类似强权宰相,朱标能压得住?!
所以,朱元璋准备以胡惟庸的案子为借口,彻底废除宰相这个官职。
那样,就不会出现皇权和相权相对立的局面。
他为了自己儿子登基铺路,可谓煞费苦心,甚至不惜背负骂名。
可就算如此,傻儿子朱标居然不领情不说。
还当面要给胡惟庸求情,差点把朱元璋气死。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一声长叹,感叹大明后继无人。
听到朱元璋长叹,马皇后无奈的摇了摇头,倒了一杯清茶。
马皇后突然自语道:“如果醒儿还活着,今年也有十八了吧!”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浑身就是一颤,爱怜的望向了结发妻子。
名义上朱元璋和马皇后有五子二女。
可实际上这五子二女,包括太子朱标在内都不是马皇后亲生。
真正亲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刚刚马皇后提到的“醒儿”。
十五年前,朱元璋起倾国之兵与张士诚决战平江城,这一战的胜败事关到江南的归属,干系重大。
徐达,常遇春等大将也不负所望,大败张士诚。
然而,就在大胜的第三天,一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袭来。
马皇后所出唯一的子嗣,三岁的朱醒突然消失,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一个姓吕的宫女。
得到这个消息的朱元璋大急,发动数万人日夜寻找。
然而,不论怎么寻找,朱醒和姓吕的宫女都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丝消息。
最喜欢的儿子没了,朱元璋勃然大怒,数千与此相关的宫女侍卫被斩杀。
不怪朱元璋如此大怒,他对失踪的儿子实在是爱屋及乌。
朱醒虽然不是长子,虽然只有三岁,可他的生母是马皇后,自打生下来就被朱元璋异常疼爱。
想到消失不见已经十五年的爱子生死未卜,朱元璋惆怅无比,呆呆的望着龙案。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元璋缓过神来,发现马皇后已经离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