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11日。
港岛,太平山,山顶道15-17号,一处崭新的豪宅中。
一个少年正望着镜中的人影发呆。
少年名叫宋维扬,今年十六岁,出生于富豪之家。
此刻,少年的内心完全无法平静,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
少年的身体依旧是那个身体,但是灵魂已经换成了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人。
宋杨还是有些不理解,自己只是睡了一觉,怎么灵魂就穿越到了香江。
是的,眼前少年的灵魂已经换成了后世而来的宋扬,吸收了这具身体的记忆,为此昏迷了两天,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宋维扬。
一位今年16周岁,50年代的香江人。还好暂时没有人注意到他的一些异常的行为,只以为他失去亲人而引发的正常行为。
宋维扬的爷爷,清末时期来到港岛,曾经是第1代同萌会成员之一。
后来对国内状况心灰意冷,遂移民香江。
宋维扬的父亲,1930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商业管理学院,1934年回到港岛进入父亲的胶鞋厂工作。
并于同年年底联姻贺家,娶了贺冬爵士的小女儿为妻。
或许是40年代,宋家发展的太顺,进入五十年代宋家连受打击。
1949年宋家家主宋天德病逝,1950年自家胶鞋厂突发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宋家经济陷入短缺,靠着贺家总算支撑过来,在胶鞋厂的原地里,重新修建了一座塑胶厂。
时间进入52年。
就在一星期前,宋文承与宋贺梦萍夫妇船难去世,同船86人,只有14人逃生成功,史称“维多利亚湾52大船难”。
现今宋家就剩宋维扬一人,不堪打击之下,让后世之人宋扬乘虚而入占据了这句身体,两个灵魂融入到了一起不分彼此。
“少爷,吃早餐了。”何妈叫道。
何妈名叫王何云芳,是宋维扬妈妈带过来的自梳女佣,也可以算是陪嫁丫鬟。
自梳女佣是五十年代的香江特色。
这个时期,港岛有钱人家,全都一致认为菲佣上不了台面
富豪们习惯聘用经验丰富的住家自梳女佣,月薪一百五十块,独立卧室,房内有收音机,每年两次大假。
条件苛刻如此,自梳女仍然高价难求,家中拥有一个梳着长辫的住家女佣,在当时,就等于主人家的脸面。
换句话说,家里有自梳女的人家,在此时的港岛才是真正的富贵人家。
何妈现在负责宋家的后厨,还有主人们的卧室。
同时家里还有管家吴爷爷吴文,是爷爷从内地过来时带过来的,从清末时就一直跟着爷爷。
还有个司机,是何妈的丈夫王叔王磊。
另外有四个雇佣负责别墅的清洁,花草的修剪。
还有4个保镖。
宋维扬下了楼,餐厅桌上已经装备好了早餐,一碗营养粥,一碟肠粉,一碗豆浆,两根油条,很具有潮汕的特色。
这是从宋维扬爷爷来香江开始,宋家的饮食就基本是潮汕菜系。
“少爷,老爷和夫人的股份都已经转入您的名下了。”吴文道。
“吴爷爷,您说说现在股份有哪些,家里还有哪些产业。”
“少爷,目前家里掌握有家里的恒盛塑胶厂,全部股份价值300万港元。”
“另外是夫人留下来的三块地皮,五栋唐楼,还有七家商铺。唐楼和商铺,全部都出租,每个月可以收租费4500港元左右。”
“另外您在汇丰银行账户上还有15万港元的资金。”
“家里开销怎样。”
“少爷,我和小王夫妇每人工资150块,其他四位雇佣每月七十块。保镖是120块,每个月工资付出1210块。除此以外,其他方面加起来是750块,每月正常支出在2000块左右。”
“我知道了,吴爷爷,以前父亲在的时候是怎样的现在依然按照那样来。另外通知王叔准备一下,我想去一下外公家。”
“少爷,车准备好了。”
“好的,告诉何妈一声,不用替我准备午饭,中午我在外公家吃。”
宋家的车,是一辆平治轿车,宋维扬上车后,汽车向着贺东府邸而去。
贺家也住在太平山顶,离宋家其实很近。
事实上,宋维扬和宋家现在住的太平山顶道14-17号豪宅,就是宋维扬的外公贺冬嫁小女儿给出去的嫁妆。
否则的话,以当时宋家的条件和名气,想要住到太平山顶这个港岛第一住宅区,还是力有不逮的。
贺家不一样。
贺家现在是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